【学习强国】“荆”彩2021|中南鹏力2021年“裂变”记:企业营收大增 员工幸福感提升

12月19日下午,湖北省宜昌宜都市海工装备产业园。湖北中南鹏力海洋探测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南鹏力”)厂区路面上,一艘船以80公里的时速“奔跑”着。再过一个月,这艘水陆两栖应急保障气垫船将下水江河试验,最快明年3月量产,标志着以海洋雷达为核心产品的中南鹏力又开拓了一条全新产品线。

中南鹏力副总经理马刚用“裂变”概括即将过去的2021年。今年,中南鹏力预计营收同比增长达95.6%,员工薪资最大增幅达120%。企业在变大、变强,员工幸福感在提升,企业的未来也更有盼头。

垫资建设系统让客户试用

今年4月,中南鹏力与广东省惠州市海洋渔业局签下一份9600万元的合约,建设近海区域立体海洋检测系统。8月,这套系统正式投入使用。

这个近亿元的大合同,源于一个百万元的“小订单”。

去年10月,惠州海洋渔业局想购买探测海况信息的海洋雷达和海洋光电系统,总价约400万元。双方洽谈,中南鹏力推介在研的近海区域立体海洋检测系统,引起了对方的兴趣,但终因需投资近亿元而搁置。

“能不能把海洋物联网系统应用平台建起来,让客户试用?”一个股东提出的建议引起了争议。

支持者说,这将成为中南鹏力由“探测装备供应”向“海洋物联网系统+海洋数据信息”服务产业链延伸的“敲门砖”。反对者心里“打鼓”:如果合同最后没谈成,或进展不顺利,那前期投入的数千万元岂不是打了水漂?

多轮详细论证后,董事会最终拍板垫资建设。

很快,公司数十人的团队驻扎在惠州大亚湾,投入到选址、设备搭建、系统开发中。今年4月,对方仅体验了船舶轨迹溯源、油污扩散溯源等部分模块后,就很快决定合作。7月,系统一期建设上线。打开手机APP,船舶何时进入监控海域,到过哪些地方,水温、水况等水环境变化一目了然,原本深不可测、一望无际的大海瞬时变得“透明”了。

“如果不主动创造市场,企业很难做大。”马刚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这次大胆“吃螃蟹”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此,这套智慧海洋监测系统满足渔政系统精准管控、精准执法的需求,提升海洋综合治理能力,还能一键接入政务系统。目前,中南鹏力已接到辽宁、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广西等地渔政部门建设海洋信息化平台的意向需求。

订单的“裂变”带来业绩“节节高”。2020年,中南鹏力营收增长64.2%。2021年,公司业绩再上新台阶,预计实现营收增幅超95%。

“舍远谋近”实现双赢

这一年,发生“裂变”的不单是经营业绩,还有中南鹏力的团队。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只有人心稳,才能渡难关、求发展。”马刚说,公司从2020年起一直没有裁员,反而因业务快速扩展新招入员工80人,员工总数较疫情之前翻了一倍多,员工平均年龄为34岁,团队更具活力。

今年,中南鹏力已几次上调薪资,所有员工薪资提升40%-120%,随着员工幸福感提升,企业更加凝心聚力。

不但聚内力,还要借外力;不但自己强,更要产业强。

海工装备是湖北制造业“链长制”16条重点产业链的一链,也是“51020”产业集群20个千万级产业之一。

独木不成林,一花难成春。已经变大、变强的中南鹏力,主动为产业链“强筋健骨”出力。

海洋雷达接收天线的转子,相当于雷达天线。因对该部件精密度要求较高,中南鹏力过去均委托浙江的厂家加工,但现在都由宜昌本地企业生产。

据介绍,为支持宜昌机械产业发展,中南鹏力从2020年起将配套部件的加工需求回迁。目前在宜昌,有12家企业给中南鹏力做配套生产,均是当地的中小型机械加工厂。

马刚说,公司派技术人员“扎”进厂里,手把手指导了1个月,现在这些配套企业加工出来的精密件一点不比沿海工厂差。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舍远谋近”亦是双赢之举,本地加工帮助中南鹏力节约运输、人工、经济成本,产品综合成本下降超过20%。

“系统化的产品、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已有的品牌效应,都将助力我们抓住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机遇。”展望来年,马刚意气风发。根据在握订单,2022年,中南鹏力预计营收不低于7亿元。2023年,企业预计营收不低于10亿元,力争实现科创板IPO上市。

“51020”:湖北制造“主力集群”提能焕新

中南鹏力,是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的成员之一。

2021年6月,湖北省提出构建“51020”现代产业体系,即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中南鹏力的产品,既是“5”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10”中的高端装备,也为“20”中的海洋工程装备。

制造业强,湖北才会强。在创新发展中,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湖北工业的突破口。

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新一轮技术改造启动。年尾岁末,建设工地热火朝天、厂房车间机器轰鸣,湖北工业规模和能级悄然步步提升。

——抓好龙头企业的“点”,强化串珠成链的“线”,做大产业集群的“面”。今年,我省持续深化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抓实产业基础再造、重点产业链提升,“链”就湖北制造业“钢筋脊柱”。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聚焦“双碳”目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今年,我省继续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沿江一公里内化工企业全部“关改搬转”,开展磷石膏综合、系统、协同治理,争创长江经济带绿色制造先行区。

——深入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加快建设“智能车间”“智慧工厂”。今年初,我省先后发布“技改13条”“技改提能 制造焕新”三年行动方案,分季度分行业组织召开现场推进会,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一大批制造企业“生产换线”“机器换人”“设备换芯”。

决胜负者,长于布局。随着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和“51020”现代产业集群雄起,湖北高质量发展的底盘稳、动能足。今年前十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工业累计增速稳居中部第一、全国第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