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福河大坝的记忆

□骆志俊

宜都市融媒体中心拍摄的《幸福渠的故事》,百看不厌,感概万千。每当看到全福河雄伟大坝完好如初、北岸绝壁成片半边炮眼的画面,倍感亲切,回味无穷。仿佛又回到了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走进了改天换地、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

幸福渠全福河拦河大坝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高出河床水面的坝基,二是在坝基上用条石镶砌的拱形拦河大坝。当年年近二十岁的我有幸参加了坝基工程的建设。

一九六六年深秋,我们自带口粮,自带工具,安营扎寨全福河。开始在全福河渡口的浅滩处用河中的大卵石筑了一条漏水长堤,上面垫上草包就成了一条连接南北两岸的人力车道,在堤的上游用草包堵住部分流水,开沟挖渠百余米,修了一座简易微型水电站,发出的电量仅供工地照明使用。沿着古老的纤道修了一条连接坝址的板车路,这一段前期工程仅用了几天时间。

前期工程结束后,开始筑堤截流、坝基抽槽和砂石的备料工作。没有碎石就在渡口的砂坝采挖,筛选出瓜米石代替,河砂是在十几公里外的五峰县渔洋关镇的桥河处采挖的,全是用人力板车运到大坝工地。团部从各连队抽调部分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组成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运输车队。两人一车,一天两趟,每趟九百斤,终点过磅。我也当上了积极分子,加入了运输队的行列。

坡陡弯急,拉车是一件非常艰辛的事情。上坡必须持续用力,稍有松懈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下坡要竭尽全力顶住车的把手,控制车速和惯性。开始没有经验,在分水岭的第一个回头线拐弯处险些冲下悬崖,幸亏弯道外沿边上码有一堆片瓦挡住了板车,才化险为夷,现在想来还心有余悸。晚上回到住地,腰酸腿痛,脚板也撵起了血泡,上厕所都难于下蹲。面对困难没有退缩,伙计们常用毛主席“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教导互相鼓励,互相鞭策。精神力量是无穷的,轻伤不下火线,吃碗苞谷饭,喝碗南瓜汤,忍着疼痛第二天继续干。一来二去,炼出了一双铁腿,也摸索到了一些拉车的门道:如上坡腰要弯到最低,走“之”字形线路,以减缓坡度,减轻负重;下坡放“飞车”,一个人在后面压住拖把,一个人在前面掌握方向,双脚时而腾空时而着地,既提高了速度又节省了劳力。每车每天一千多斤河砂,一百多里路程,几十部板车在五宜公路上来回奔驰,直到大坝还填所需的河砂备足,才解散了这支特殊的运输车队。

大坝截流、抽槽、模型装好后,要在规定时间内用混凝土完成大坝基脚的还填,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指挥部下达了大坝还填大会战的号令,从全福河渡口到拦河大坝坝址约一公里长的战线一片沸腾。搬运水泥、砂石的板车川流不息,人头攒动,就像蚂蚁搬家。工地只有一台拌和机是用柴油机传动的,拌和好的混凝土用独轮车推送到坝基的模中。为了加快还填进度,群策群力,各连队找来铁板、板锹,篾筐扁担,人力拌和与机械拌和并举,独轮车推送和用扁担挑运同行。没有振动设备,就拿着钢钎不停地密密地向下插,这可是个看似轻松,实际是个非常繁重的体力活啊!要插到钢钎周围近一米远的混凝土都在蠕动才算达标。

就这样,靠手推肩挑,一担一担地还填;用钢纤插实震固,大坝一寸一寸地升高。那时,没有长筒靴,没有防护手套,也没有安全帽,全凭血肉之躯在水泥、砂石中摸爬滚打,流汗流血。餐风饮露,披星戴月,经三天三夜的连续作战,终于完成了还填任务,雄伟的大坝高出了河床水面。每到天亮,大家面面相觑,头发上、眉毛上都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因水泥砂浆的腐蚀,有的手脚溃烂出了小坑;受风寒的侵袭,有的声音嘶哑,说不出话来;因为连续作战的疲劳,有的走路都感觉到要打磕睡……但是,他们仍然喊着劳动号子,说些开心的笑话,显得是那么乐观、那么豁达。为幸福渠拦河大坝浇铸了一座永固千秋的坝基而感到荣幸、自豪,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也立下了一座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丰碑。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岁月无情,世事沧桑。年逾古稀,头添白发,时光冲淡了我许多过往的痕迹,但是,参加修建幸福渠全福河拦河大坝的场景,却长久地留在了记忆之中。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