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是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市。2021年,在试点基础上,宜都按照“全覆盖、常态化、创特色”目标,在全市全面开展基层社会治理提升工程,推行五个全覆盖抓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着力破解当前乡村治理的突出问题,不断探索乡村治理的新路径、新方法,变点上经验为面上做法,加强示范村、镇打造,实现了镇镇有示范、村村有亮点,有效提升宜都市乡村治理水平。
“网格支部”全覆盖,进一步夯实基层治理底盘
农村全面建立“党员微家”,城市社区全面建立“家+”驿站,网格支部活动常态化,“阵地、制度、运行”三规范。
建强书记队伍。每年举办1-2期“五强”书记培训班,提升村(社区)书记综合能力;制定出台《宜都市村级主职全职化管理实施方案》,全面保障村级干部待遇。
加强班子建设。将村(社区)“两委”班子建设作为基层党建的重点工作来抓。严格班子日常管理,每周一召开村(社区)班子工作例会,推动工作落地落实;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及时化解矛盾,增进感情;加强班子能力培养,每年分类开展村(社区)班子专题培训1-2次,做好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育强班子队伍。
抓实党员骨干。实施党员“双培”工程,坚持政治标准和先进性标准,努力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能人;推行党员指数管理,通过指数管理激发党员干事创业活力;加强工作投入,按人均80元的标准落实党员学习教育经费,为党员开展活动、发挥作用提供坚实保障。
筑牢网格底盘。在陆城街道城市社区设立93个网格,以网格为基本单元,整合资源力量,建设“家+”驿站,探索“党支部+网格员+居民小组+乡贤服务+驻格警务”五位一体的城市社会治理新模式,推动工作和服务下沉,将党的触角拓展到网格、到小区、到楼栋商圈,推进末梢治理,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
重视阵地建设。陆城街道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建设“家+”驿站、家庭文明诚信档案馆等阵地,王家畈镇统一“支部微家”建设,有标识标牌、党旗、入党誓词、党员群像图、活动记载等。吴家岗、陈家岗、黄莲头等村(社区)阵地齐全,功能完备,公共法律服务室(矛盾纠纷调解室)规范。
“一中心一平台”全覆盖,进一步提高治理质效
实行“四双”下沉。去年5月起,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双报到双报告双服务双考核”工作。98家机关事业单位到联系村、社区报到,与村、社区开展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全市5400余名在职党员下沉村(社区)610个楼栋,认领一个项目、联系一个楼栋、做一个好榜样,组建6个“大党委”和212个楼栋党小组。
开展“六联六包”。全市所有单位、全体党员干部参与到“联路口、联路段、联社区、联小区、联窗口、联村镇,包宣传、包卫生、包绿化、包设施、包秩序、包落实”六联六包活动中,将“六联六包”和“四双”下沉活动有机结合,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将工作做到群众身边,将文明种子植入群众心田。
建立多个平台。村(社区)整合公共法律服务、矛盾纠纷调解、法学法律工作者之家、巡回法庭、心理服务、物业管理等多室(可一室多用),建立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统筹一村一警(辅警)、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法治主任及相关人员开展工作;全面推广运用“宜都一家亲”平台,群众知晓率、安装运用率达到目标,信息录入、变更及时、真实、有效,群众“互助问答”栏目反映事项答复、办理及时,满意度高。
“诚信档案”全覆盖,进一步约束村民行为
认真修订村规民约。全市155个村(社区)均制订了易学、好记、管用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它们不再是印在纸上、贴在墙上、说在嘴上的“空洞”条款,已经成了宜都自治管理中的“小宪法”。五眼泉镇对“五美之星”和“四福家庭”出台了 6 条激励措施。发挥道德评议会、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的作用,让村民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
全面建立诚信档案。村(社区)年满 18 岁以上村(居)民全面建档,并录入市家庭文明诚信档案信息系统,按季度召开道德评议会对建档家庭进行加减分评定,信息录入规范及时,建立文明诚信修复、积分兑换等制度,开展年度文明诚信家庭评选,落实联合激励约束措施。
抓好诚信结果运用。诚信户根据诚信积分进行一星至五星分级,根据分值在爱心超市兑换相应奖品,恢复基础分;失信户将取消村级相关福利待遇,并在村内报告台进行公示并广播宣传,同时在本人或家庭成员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录、参军走访、入党政审、入职就业时如实填写失信记录。2021年,我市共表彰身边好人、道德模范235名,9人当选“中国好人”,11人当选“荆楚楷模”“湖北好人”。结合农民丰收节等特色节庆,表彰“十星”级文明户3万多户。2021年,评出“文明标兵家庭”162户,村民参与率达到95%以上。
“素质教育提升”全覆盖,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
全面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好“六个志愿服务圈”,开展志愿服务和“四季文化节”活动,办好道德法治讲堂,定期举办讲堂活动,培养和选树本地身边好人和典型,提升村(居)民素质,为社区居民提供全面、精准、高效的公共服务。
由宜都市司法局牵头,选聘了155名村(社区)法治主任,实现了全市村(社区)法治主任全覆盖,着力推进乡村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聚焦农村涉黑涉恶、欺行霸市、暴力讨债、非法放贷等重点领域,把打击锋芒对准群众反应最强烈、最深恶痛绝的“十类犯罪”,以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开展乡镇机关“岗位在村工作法”、村庄治理“刘大卫工作法”“五美之星”评选和“23°人社服务”等品牌创建,丰富党建引领社会治理载体和方式,全面提升乡村治理工作水平。
“多元参与”全覆盖,进一步打牢共治基础
一是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村(居)民代表、党员、政协委员、村(居)务监督员等“三员三代表”作用,壮大农村(社区)基层社会治理力量。
二是实行村级班子“公推直选”、村级财务每月流水账公开,推广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组织群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巩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工作格局。
三是成立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平安建设服务队(义务治安巡逻队)等多类群众性自治组织,培育孵化协会、商会、矛盾化解、文体娱乐、志愿服务等社会组织,建立社会组织孵化阵地,加强社会治理各类知识、政策的宣传,引导、组织群团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以及广大群众全面参与社会治理。
提升工程实施以来,各乡镇(街道、矿区)高度重视,对照“五个全覆盖”标准,建阵地,强基础,补弱项,全面规范了基层治理基础。陆城街道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建设“家+”驿站、家庭文明诚信档案馆等阵地;王家畈镇统一“支部微家”建设,有标识标牌、党旗、入党誓词、党员群像图、活动记载等;松木坪镇在验收评价之前,组织专班逐村(社区)检查督办,“五个全覆盖”资料收集整理规范;五眼泉镇对“五美之星”和“四福家庭”出台了6条激励措施。
同时,全市部分村(社区)结合实际开展治理创新:红花套镇红花套村将不支持村级公益事业家庭在黑榜公开,松木坪镇部分村建立促进榜,将秸秆焚烧等行为在促进榜公示,推进了家庭文明诚信档案的落实;高坝洲镇陈家岗村设置48个监控摄像头,建立起覆盖全村的监控网络,并将三治融合、反“电诈”等工作以快板、三句半、广场舞等形式,通过微信、抖音等进行宣传,效果明显;肖家岗、栗树垴、大同、头笔等村(社区)规范建有心理服务室;潘家湾、新桥河、金岗岭、天平山等村建宣传文化墙(长廊)和法治文化广场;陆城街道城市社区加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东风社区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园,内有红心艺术团、乒乓球俱乐部、旗袍队、诗词协会、健身队等;松宜矿区“宜都一家亲”信息更新及时,公示公开栏目运用较好。
2022年1月13日,宜都市发布了《乡村治理提升工程“优秀村(社区)”“合格村(社区)”名单》 ,评选出优秀村(社区)42个,占全市总村(社区)数的27.1 %,合格村(社区)103个,占总村(社区)数的66.5 %。(通讯员 王本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