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讯 宜都现有各类危化品企业136家,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8个、危险化学品22种,重大危险源25处。春节期间,宜都市共有23家“停不得”企业,宜都市应急管理局问诊把脉,为安全生产“开处方”,协调宜都市经济信息化和商务局等部门选派49名监管骨干驻厂指导安全生产,实施一企一策、包联包保的“安全护航”行动。
精准识别,抬高眼力,严把准入关
在宜都,为响应长江沿岸一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清零”行动,2021年,不少企业搬进了“新家”——宜都化工园。
要入园,必须得先过安全关。所有入园企业都必须严格执行《宜昌市化工产业绿色发展规划(2017-2025)》和安全规范标准,向绿色化、集聚化、循环化、精细化、高端化转型升级,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对于新入园的企业,项目审查是必须的,做好源头关的把控,才能将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2021年,宜都市应急管理局共出具项目预审意见书110份,否决不符合安全条件项目20个。审查化工项目5个,确保项目100%都履行了“三同时”手续。
为了筑牢复工复产防线,宜都市应急管理局为企业送上“安全包”,采取“一对一”措施督促企业上好安全生产“开工第一课”,严格落实“五不”要求。不仅如此,还为试产企业制订了6类人员风险管控答辩试卷严格把关,对已投产的精细化工企业全部开展反应安全评估,严把试车复产关,服务企业的“开门红”。
统筹协调,汇聚合力,严把责任关
安全生产大于天,安全责任重于山。危险化学品的监管,更是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
历年来,宜都市对危化企业的安全监管尤为重视。建立了重点时期“包联包保”责任制度、季度研判制度等,印发了“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权责清单”,市政府的主要领导经常性参加工作例会,每逢节假日,化工企业是必查对象。
为了解决多头管理、监管责任不清的问题,宜都市成立了园区安全生产专委会,实行“园地协作”“消地协作”,对“飞地”企业“清单式”交接管理,直接规避了企业“家底”不清的乱象。市应急局制定出集中攻坚方案,细化9类重点任务,按季调度推进情况,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2021年,针对危化企业挂牌督办重大隐患5处、发放提示函4份。
只要发现问题,就必须重拳出击。
2021年12月18日,宜都市应急管理局接到匿名举报,告知陆城街办尾笔村一私房仓库内非法储存甲醇。得到线索后,执法人员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发现该住处有一厢式货车装有约2吨甲醇正在进行卸料作业,且其住处仓库内存放约有16吨甲醇,分别用16个大塑料吨桶和部分小塑料桶盛装。通过对厢式货车和仓库吨桶内甲醇抽样送检,检验结果显示成分为纯甲醇,根据《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规定,属危险化学品。调查发现,在仓库对面一房屋内还存放约有一千件固体酒精,该房屋下面还建有一个大型沼气池,而且住处周围都是居民住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之规定,决定对该责任人涉嫌危险作业罪立案侦查。
这是宜昌首例涉嫌危险作业罪刑事案件,也开创了宜都市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之先河。
久久为功,催生动力,严把管控关
近年来,宜都市应急管理局紧盯企业全员安全责任制落实,通过“安全流动课堂”“四知卡”“隐患追溯”等措施,打通安全生产“最后一米”,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在宜都星兴蓝天,班中“小课”已成为他们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老员工能够温故而知新,新员工也可以更快了解并掌握岗位业务知识。每位班组成员都会结合自身日常操作、巡检过程中的经历,思考是否有错误和疏漏,发现日常操作中的不足,学习新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应对各种异常情况。课后,班长还会通过提问的形式对培训效果进行验证,并将培训内容及心得体会共享至车间群内,方便其他班组学习。
长期以来,宜都始终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期“流动课堂”,以“流动+夜训”和“三级培训”模式送课到生产一线。各生产经营单位及时组织员工将“大课”分解成“小课”,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氛围。
除了流动课堂学责,还通过四知卡明责,提升员工风险管控能力。在宜都市应急管理局的引导下,兴发宜都园区建立了“三大铁律”“十条禁令”、瓮福蓝天建立了“安全铁律50条”……一批制度性长效机制得到巩固,企业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通过十项措施追责,有效治理企业的“风险病”。要想彻底遏制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就要从源头上对风险进行把控。试点推行“隐患溯源整改机制”,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十项硬措施的出台,对不履责行为形成了有力震慑。2021年,宜都市危化品领域过程类案件14起,罚款24.83万元,对1件涉嫌非法经营罪案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通讯员 钟绍媚 肖磊 彭心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