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宜昌网】烈日与汗水见证最美坚守 ——致敬高温下的劳动者

编者按:入伏以来,宜昌市正式进入“烧烤”模式。在这骄阳似火的夏日里,许多人享受在空调房里那一丝清凉,但仍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战高温、斗酷暑,顶着烈日,脚踩热土,坚守岗位,挥汗如雨。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举动,只有在高温下的平凡坚守。因为有了他们,城市的运转才得以通畅,市民的生活才得以保障。烈日定格出他们最美的身影,汗水浇灌出他们最美的“炎”值,感谢他们为我们的生活付出的辛勤和汗水,让我们向每一位高温下的劳动者致敬!

项目劲

郭兴明:在顶层工地浇筑“天际线”

连日高温暑热天气,在夷陵长江大桥延伸段快速化改造项目现场,广大建设者坚守一线,确保工程建设有序推进。 记者黄翔 摄

“烧烤模式”下的宜昌大地热情如火,各项目施工建设者们坚守一线,在不同岗位挥洒汗水,建设美丽宜昌。 7月18日10时,记者来到位于城区发展大道65号的三峡农商银行业务综合楼建设项目现场探访。项目主体建筑楼顶层上的架空层,一群皮肤黝黑、头戴安全帽的建筑工人,正顶着烈日进行混凝土浇筑。

记者在现场翻看手机上的实时气温,显示此时室外温度近40℃,不到5分钟便汗流浃背。

“混凝土浇筑作业一旦开始,在结束前就不能停,会导致混凝土在固化过程中出现裂纹、鼓包、松散等质量问题,影响其使用寿命和强度等性能。”50岁的郭兴明和工人们一样顶着烈日,检查每个施工环节,确保工程安全高质量推进。

从事建筑行业30多年的郭兴明是湖北广盛建设集团自有劳务瓦工班班长,曾参建项目60余项,其中鲁班奖1项,省优、市优项目50余项,曾经的工地泥瓦匠已成长为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砌筑工冠军。

在现场,记者注意到,每间隔一段时间,郭兴明会提醒工人们换班休息,叮嘱他们及时补水。郭兴明介绍,工地上的高温季都是歇中间、做两头,每天早出晚归,用勤劳和高温打时间差。

“为确保混凝土浇筑施工进度与质量,班组把工人们分成三组,轮流进行休息和作业。”他说,该项目主体工程于7月10日封顶,现阶段主要工作是浇筑顶层以上三层花架的大屋面墙柱、机房层梁板。虽然工期紧张,但一切建设工作依旧在保证安全前提下进行。

项目部为工人们备有矿泉水、冰红茶、西瓜与人丹、藿香正气水等防暑降温药品。郭兴明告诉记者,越是天气炎热,安全不确定因素越多。除了对抗高温,集团十分重视安全监管,每道工序都要反复确认以保万无一失。

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起床骑车到项目现场,上下班基本没准点。对此,郭兴明表示,必须扎根一线亲力亲为才能把好质量安全关,把工程建设好。在工人们的汗水浇灌下,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大家觉得再辛苦也值得。 (记者蔡昶)

城市美

罗泽玉:烫脚的路面上清扫街道

环卫工罗泽玉在炎炎夏日清扫着街道。 记者崔艳华 摄

7月18日11时,位于城区发展大道和汕头路交会处,在太阳直射和地面高温的反射下,路面上热得烫脚。宜昌新城美洁有限责任公司的环卫工罗泽玉左手拿着撮箕,右手拿着扫帚,在炎炎夏日清扫着地面上的残枝落叶。

罗泽玉衣服后面已汗湿了,帽子下的短发也被汗水浸湿,她不时拿出毛巾来擦拭脸上和颈部豆大的汗珠。

“你现在看到的路面是我们已经清扫过的,这会儿的主要工作就是巡街清理零散的白色垃圾。”罗泽玉说。

罗泽玉和同事们的工作是清扫街道上的垃圾和擦洗路边垃圾箱。每年七八月份的清晨6时,许多人还在睡梦中时,他们就已经到工作岗位上了,要抢在太阳出来前较为清凉的时间段,把街道路面上的垃圾清理干净,给市民一个美好的环境。

罗泽玉每天还要往返十余里清理路面上的零散垃圾,每当感觉身体疲惫时,她就来到路边银行设置的爱心驿站去吹吹空调,银行工作人员会主动为她递上纯净水,让她舒缓一会儿。公司里也为他们提供了矿泉水和防中暑的药品。

罗泽玉在汕头路负责环卫工作十年了,相较于从前,她感觉现在市民的素质提升不少,路面上的白色垃圾少了许多,环卫工人的工作量也减轻了不少。“希望大家珍惜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共同维护我们宜昌城市的美丽环境。”罗泽玉说。

据宜昌新城美洁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在发展大道开发区一标段有着十余位像罗泽玉这样的环卫工人,他们在炎炎夏日里用辛勤劳作扮靓城市美好环境,为市民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记者崔艳华、实习生蔡维伊)

电力足

龚俊:翻山越岭为杆塔“体检”

国网宜昌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分公司运检工龚俊(左)和汤仕尧在山里巡线。记者赵璟一 摄

“最近刚下完雨,注意脚下打滑。”7月16日10时多,气温37℃,当阳市九子山林场,国网宜昌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分公司“90后”运检工龚俊、汤仕尧带着巡线工具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山上挪步。

当天,他们的任务是对220千伏葛坡线132号至145号杆塔进行巡视。220千伏葛坡线是葛洲坝电厂电力外送线路之一,线路起于220千伏葛二江电厂,止于220千伏长坂坡变电站。

“最近天气持续高温,线路负荷增大,我们得检查一下线路设备是否有发热现象,及时消除隐患。”龚俊说。山路越来越陡,杂草灌木丛生。龚俊随手折断路边的一根灌木枝,敲打起草丛。“这叫打草惊蛇,对我们来说,巡线时碰到毒蛇、马蜂、野猪是常有的事。”

在茂密的林间,龚俊熟练地拨开挡路的树木杂草,闪展腾挪,游刃有余。“这条路我已走了5年,每个季度至少要来走一次,路在脚下,更在心里。”

半个小时后,巡线工人们来到135号杆塔前一小处平坦的空地。伴随着螺旋桨的嗡嗡声,龚俊熟练地操纵无人机向着目标杆塔飞去,对其进行360度精细化“体检”。“要重点检查杆塔、导地线、金具、绝缘子及通道状况,每基杆塔至少要拍17张照片存档。”龚俊通过无人机仔细“打量”杆塔的每一寸“皮肤”,并教汤仕尧识别杆塔各个部件的运行状态。在这位刚入职不到一年的年轻小伙眼中,一切都很新鲜。

宜昌输电运检分公司负责宜昌区域5763公里的高压输电线路的运维,共有杆塔7034基。“如今,我们利用无人机作业结合线路人工巡视,可视化监控系统辅助输电线路通道人工巡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龚俊说。

中午12时,气温越来越高,巡完5基杆塔,他们的工作服早已汗湿。他们收拾好工具,回到半山腰的巡检车,向山下奔去吃午饭。车窗外,山顶的“银线”一路蜿蜒至天边。 (记者赵璟一、通讯员罗昳昀)

旅游火

王钦:坛子岭上泼洒“40度”热情

导游王钦在暑期旅游高峰已连续带团4天。 记者万龙云、实习生姚宇琪 摄

7月17日5时,导游王钦从梦中醒来。当天,他要接待43位游客,前往三峡大瀑布和三峡大坝。连续高温,出门要带的东西也多了,“藿香正气水、冰凉贴要备足,这是给游客准备的。”他还给自己准备一把手持电风扇。

9时,皮肤黝黑、服装黝黑,还戴有黑色防护袖的王钦,举着标志性的紫色导游旗,带领着30名旅客来到了三峡大瀑布。

王钦走在队伍最前面,早已满头是汗。“尽管天很热,但必须把景点参观到位。”王钦说,这是服务的契约精神。

不仅要关注游客参观的感受,还要时时刻刻关注游客的身体状况。每到一处商店,王钦就会“补水”。一上午,王钦喝了6瓶水,“甚至有时候太热,连午饭都不想吃,只想喝水。”

12时30分,王钦的汗水早已浸透了衣服,脸上通红,整个人像要散架了一般。他把游客护送到餐馆,得到了片刻休息的时间。

随着暑期旅游高峰到来,从上周日开始,王钦已连续带团4天。王钦说:“16日下午带团去坛子岭,水泥地上接近40℃,跑前跑后走了一个多小时,感觉整个人走路轻飘飘的,最后凭借着意念往前走,最后把游客平安送回车站。”

游客赵琦告诉记者:“再热也抵挡不住我们游玩宜昌的心,宜昌人民都很热情,导游也特别负责。”“宜昌环境好,街道干净,风景很美,尤其推荐三峡大坝和三峡人家。”游客王进然说。

王钦告诉记者,他不仅仅把导游看作是一个职业,而且当作生活中很有趣的部分,让更多的人来到宜昌,带他们领略宜昌风景之美,是一件很享受的事。(记者万龙云,实习生姚宇琪、冀梦婕)

夏锄忙

廖钧波:汗珠裹着草末滴入热土

宜都市高坝洲镇大战坡村柑橘种植户廖钧波正在柑橘园里割草。 记者陈飞 摄

7月中旬,宜都市高坝洲镇大战坡村,宜都有名的柑橘专业种植村,在蓝天白云映衬下,一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橘树,如同置身于绿色海洋中。爱媛果冻橙躲在橘树叶中,个头已经比乒乓球略大。

机器嗡嗡地响,廖钧波的注意力都在割草机上。他双手紧握着手扶拖拉机一样的把手,以身体为圆心,用机器画出半圆,机器前端探入草丛,所到之处一阵阵“刺啦刺啦”声后,柑橘树下的野草应声倒地,热风中夹杂着青草味,直往鼻子里钻。

廖钧波今年45岁,家里种了10多亩爱媛和脐橙,他种柑橘已有20多年了。“入伏了,我们都是一早一晚搞事。”廖钧波说,天气热了,容易中暑。

6时多,他带着割草机下田了。“稍不注意,柑橘园里的草就疯长,既影响果园通风,还会招来病虫害。”他介绍说,把草割倒,草铺在地上可以保湿,草烂了还能当有机肥肥田。他告诉记者,他家的爱媛都是嫁接在蜜橘树上,相比其他的品种要娇气很多。

关掉割草机,廖钧波拍了拍膀子上的草末,用手背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拿起地上的水壶“咕咚咕咚”猛灌几口水,歇了口气。他走了几步,扒开橘树枝,抓住一个果子,扭头说:“你看,这个爱媛果子就得掐掉,被蛾子啃了几口。七月份以前,疏果要搞完,不然,影响果子营养吸收,到时候爱媛个头都只比乒乓球大一点,不值钱。”

“走咯,收工了!今天田里温度只怕有37℃,水也喝完了。”10时,廖钧波提上割草机笑着说,流太多汗了,中午得让媳妇把菜弄咸一点,补充盐分。

每年10月中下旬,爱媛就陆续开始上市了。去年,廖钧波家的爱媛最高卖到5元一斤。“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廖钧波说。(记者陈飞)

(来源:三峡宜昌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