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都:这个小山村有点“野”!

初冬时节,走进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杉木坑村,随处可见村民们正在冬日暖阳下晾晒着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橡子豆腐。

原来,这里的深山老林中盛产橡子。眼下正是橡果丰收时节,乡亲们摸准大山的习性,各自使出绝招,忙碌着将这一“特色坚果”倒腾成一道备受城乡居民喜爱的美食。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型食品种类的增多,灾荒年代的“救命粮食”橡子豆腐,因为制作复杂,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近年来,在杉木坑这个偏僻的乡村里,经过勤劳人们的精心打磨,这颗被遗忘的“宝藏”又重新焕发出光芒,令人垂涎欲滴的山野美味重新成为现代人餐桌上的“新宠”。

每到深秋时节,便迎来橡子的成熟季,这些长于深山野岭,绿色无污染的野生“坚果”此时就成了村民眼中的“香饽饽”。

而对于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来说,最近的入户走访,他们也多了一项新任务:看看各家各户橡子豆腐加工的情况。

随便来到一家农户,村民们的道场都晾晒有干橡子豆腐,它们整齐地躺在木板上享受着阳光沐浴。帮它们翻个身,天然的草木清香就弥漫而来。

“唉,看到这些橡子豆腐,不经意间想起小时候妈妈叫我们提着篮子和伙伴们一起上山捡橡果,记忆的阀门一下就打开了。”

“这和腊肉是绝配,就是这个橡子豆腐晒干需要天老爷打凑合(方言配合),绿色美食是需要时间去见证的!”

“是啊,作为村里少有的年轻人,我们应该倡议更多的乡亲们端上‘绿色碗’,吃上‘生态饭’,让更多的人享受这份舌尖上的美味。”

······几个人边走边聊。

来到贺家淌,村民邹忠英家中正忙着制作橡子豆腐。这段时间,她和邻居们结伴,每天都要沿着几公里的羊肠小道,翻过几座大山,来到屋后的深山里采橡子。一颗颗尖圆饱满的橡果散落在枯树叶中,一粒粒地被拾到背篓中,这样每人每天大约能采10多公斤。

“橡子豆腐蛮难得搞,一次捡不了多少,要捡大几天(方言好几天)才能做一次,将从山里采来的橡子泡在清澈的山泉水里,冲泡个把星期后,橡子的苦涩味道慢慢就没得了。”

邹忠英念叨着这道美味的来之不易。也为了这道美味,在外做瓦工师傅的老公回家后也得搭一把手。毕竟做橡子豆腐可是个纯手工活,要一个个地将橡子壳剥掉,再用石磨磨成浆,滤掉豆渣再用大火在铁锅里煎熬,边熬边搅动,直到成为粘稠的橡子淀粉糊糊。和用黄豆做豆腐要点石膏做引子不一样,橡子豆腐的加工是浑然天成。熬好出锅后,呈咖啡色的橡子糊糊自然冷却,就成就了橡子豆腐。

“吃起来爽口,做起来麻烦啊,有时候我们几个人要搞一天哦。”

“慢工出细活,别把它搞泡撒(方言浪费)了哟!我们这纯天然的,不然到时候连个体力钱都难符到(方言挣到)。”给她帮忙打下手的妯娌连连提醒道。

“是啊······今天有幸见证到俩制作的全过程,这工序也太多了,这熬的时候还要掌握好火候,好的东西都来之不易啊!”正在旁边拍摄宣传视频的网格员也附和道。

说起橡子豆腐的食用方法,邹忠英更是头头是道:“这样做成的橡子豆腐,可凉拌,也可做成干菜,搭配本土农家腊肉,既美味,又营养。只要有橡果,橡子豆腐可以一直做到明年二月份。我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利用农忙后闲暇时间增加一些额外的收入。不过我们要把质量和口碑做好,每年回头客多,不管是家乡人还是城里人他们都很喜欢吃。”

“我们身在大山,大山就是我们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杉木坑村党总支书记侯世军表示,橡子豆腐是大山馈赠给土家儿女的礼物,“希望乡亲们把这份健康的产业发展传承好,带动更多的年轻人投身绿色纯天然土特产深加工,在大家的增收上‘添砖加瓦’。我们也会借助数字化网络时代的‘东风’,把山野美味推向远方,在乡村振兴事业上尽绽风华。”

来源:云上宜都  通讯员 付金兰

责编:李华 向姝 审核:党艳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