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玲玲

「READING」

背街小巷的褶皱里,总藏着城市的呼吸。春日下午,荣师傅的裁缝铺里人来人往,半掩着的红漆木门反复拉开、关上,发出“吱嘎嘎”的声响。铺子在宜都市陆城街道胜利社区南正街127号巷子里,甚至只有一块荣氏裁剪的木板招牌。

铺子里挤着几台不同年代的缝纫机:老式脚踏机漆面斑驳,电动缝纫机闪着冷光,最里头那台是专给老街坊修改裤边的。墙上挂着皮尺、划粉和旧电扇,铁盒子里五色线轴缠着几代人衣裳的余温。

老板荣师傅踩着缝纫机,机针扎透灯芯绒布料的闷响里,混着巷口传出的谈笑声、老鞋匠的叮叮敲打声,织成最地道的市井和弦。


来客多是熟面孔。刘大姐腋下夹着缩水的羊毛衫,手里提着排舞用的太极扇;烫头阿姨拎着孙女舞蹈服改腰身,顺带捎来一袋菜场买的土鸡蛋。裁缝铺的水泥地早被鞋底磨出了包浆,条凳上印着经年的汗渍油痕,却比咖啡馆的皮质沙发更让人松快。陆城街道胜利社区邓家巷14号的吴阿姨正在熨烫着改短后的长裤,这动作和几十年前老巷子口裁缝铺子的专业师傅如出一辙。

改裤脚的生意最好。发福的中年人侧身量尺寸,腹间软肉从皮尺缝里溢出来;小姑娘攥着网购的连衣裙,要把虚张声势的潮款改成贴身的模样。墙上五颜六色的线头里躺着故事的残片:幼儿园园服的领标、掉线的衬衫领口、磨破的工装裤膝盖、掉线的针织衫……位于清江一桥桥头的金姐总能把这些补丁藏进布头里,像把生活的毛边悄悄掖进褶皱里,焕然一新。
暮色涨满小巷时,裁缝铺便成了社区情报站。谁家媳妇怀了二胎,这家又娶了新媳妇,哪栋楼要加装电梯,谁住的小区又改造好了,都在熨斗的蒸汽里翻腾。
当商场橱窗里的模特披着当季新款展示于人前,背街小巷的裁缝铺仍固执地消化着真实生活的尺码。这里没有“私人订制”的噱头,只有老缝纫机吞吐着人间的烟火气,把松垮的日子重新收拾妥帖。熨衣板上的蒸汽升起来,混着小巷飘出来的腊蹄子香味儿,在空气中晕开一片混沌的暖黄,恰是背街小巷里的一股暖意。

(责编:刘娟 李华 审核:党艳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