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讯(通讯员 章玉蓉)在鄂西的山水环抱中,宜都市聂家河镇邓家桥村宛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明珠,以“诗与远方”的优美姿态,生动诠释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蓬勃实践。往昔的荒芜与杂乱已悄然远去,如今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是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繁荣画卷。而这背后,是党建引领下,特色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交相辉映的奋进征程。

党建引领,凝聚振兴“向心力”

邓家桥村的华丽蝶变,始于党建力量在这片土地上的深耕细作。村党支部紧紧依托“强基善治”行动,精心构建“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党群联创”的高效治理体系,成功锻造出一支“双带型”党员队伍。这些党员不仅自身带头走上致富道路,更积极带领群众共同奔赴小康,为乡村振兴强劲地激活了“红色引擎”。
焕然一新的党群服务中心,集办事服务、议事协商、文化活动等多元功能于一体,成为村民共建共享的“红色阵地”。借助“湾组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平台,群众的角色实现了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重大转变。自2024年起,紧密结合“百千万”行动,党员干部深入走访群众,累计征集到100余条宝贵的意见建议,有力推动了村内机耕作业道建设、水毁农田修复等一系列民生项目落地生根。
改革初期,面对部分村民的质疑与观望,村“两委”果断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前往先进村取经学习。在实地考察与交流中,大家的思想产生了激烈碰撞,成功打破了固化思维的枷锁。老党员陈泽全等以身作则,率先带头整治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村34户获评“最清洁家庭”,“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生动局面在邓家桥村全面铺开。在党建的强大引领下,邓家桥村实现了从“干部说了算”到“群众争当好主人”的极大转变,干群齐心协力,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而强劲的动力。

产业发展,激活乡村“造血力”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邓家桥村立足“1248”发展规划,以农文旅融合为抓手,构建多元产业格局,让曾经普通的“院景”成功蝶变为充满希望的“钱景”。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对连片农田、沟渠和机耕道路进行系统性改造升级,清退低效苗木产业72亩,流转147亩土地用于发展粮油、巨菌草种植,为30余名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科技大棚的建成更是如虎添翼,实现了反季节种植,仅2024年就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形成了“当年上项目、当年见收益”的高效发展模式。
为延伸产业价值链,邓家桥村投资230万元打造了集科技大棚、传统槽坊、体验区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示范点,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亲身感受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积极推动农产品品牌化进程,借助电商企业的力量,“谷雨茶”“野蜜”等特色土特产成功远销广州、上海等地,每年销售茶叶超百件、蜂蜜200余斤,村民户均增收7000元。
在庭院经济方面,邓家桥村也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通过发放蜂糖李树苗等方式,激励诚信家庭利用房前屋后的零散土地,发展起“小果园”“小菜园”。这一举措既美化了乡村环境,又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乡村建设,内外兼修提“颜值”

邓家桥村巧妙地将环境整治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致力于让乡村既有美丽的“面子”,又有深厚的“里子”,做到“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
在生态治理上,以新桥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先后完成14口堰塘整治、危桥改扩建以及38公里道路拓宽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70盏,一举解决了交通隐患与夜间照明难题。通过大力推进“美丽三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建设,曾经的荒地成为一道道亮丽景观,整个村庄焕发出蓬勃生机。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邓家桥村深挖300年前“笃睦桥”的故事,将“诚实和睦”的乡风民约融入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文化墙、笃睦桥石碑等特色景观,无声地诉说着村庄的悠久历史。村民们还自发组建“笃睦文化服务队”,开展精神宣讲21次,评选出“好媳妇”“诚信家庭”等典型97户,让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位村民的心田。
在治理模式上,邓家桥村推行“三湾工作法”(搭建湾平台、开展湾议事、实施湾治理),将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村民们自觉按照“码整齐、扫干净、收通豁”的标准维护环境,实现了从“政府管”到“全民治”的根本转变。
从昔日的“杂草丛生”到昔日的“百亩粮田”,从曾经的“矛盾频发”到当下的“笃睦和谐”,邓家桥村以党建引领为笔、产业发展为墨、美丽乡村为纸,绘就了一幅“诗与远方”的乡村振兴新画卷。2024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501元,集体经济收入突破73万元,一跃成为宜都市乡村振兴的耀眼标杆。
展望未来,这座山水灵秀的村庄将继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昂首阔步,书写“传统与现代交融、生态与人文共生”的动人篇章,让幸福生活如奔腾不息的春潮,在这片土地上涌动、延续,生生不息。
(责编:刘娟 李华 审核:党艳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