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梯次开展智改数转。近年来,襄阳以入围国家、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紧扣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共性难题,从典型数字化场景建设入手,以点带面、以链织网,趟出了一条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的襄阳路径。
纺织作为襄阳的根植性主导产业之一,对于关税贸易、市场波动的感受最直接,对单位时间生产效率、能耗、产品良率等也最敏感。襄阳以设备管理为核心,发挥奖补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湖北金恒昌纺织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前两天,一笔数字化改造奖补资金到账湖北金恒昌纺织有限公司。钱用在了哪里?织机旁的一线职工最有发言权。
湖北金恒昌纺织有限公司一车间潘耀萍说:“织布机都安装了电子显示屏,上面能够直接显示经停未停,还有车速。这样的话我们一个挡车工可以从原来开的15台(织布机),增加到现在的19台(织布机)。”
湖北金恒昌纺织有限公司数字化转型负责人张子怡介绍:“每台织机安装了断纱检测系统,实时检测断纱点位,并结合人工智能预测潜在断纱风险,减少停台次数。在数字化系统的管控下,棉花原料被更合理的利用,产品质量(良品率)提升了20%,损耗降低了10%。”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难在"不敢转"、"不会转"和“不想转”,核心是中小企业对于数字化改造的"不清晰"、"不了解"和"不明白"。为解决这一问题,襄阳根据产业实际确定高端装备、纺织服装、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现代化工、电子器件及控制装备等5个细分行业,多模式推动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襄阳市经信局企业科科长曾旭光表示:“我们深入调研企业,分析行业共性需求,组织服务商和行业专家针对我市大量中小企业数字化行业特点,探索征集推广针对行业共性的‘小快轻准’转型模式,以‘重点场景+轻量化个性开发’的转型模式,用较低成本满足企业改造需求。”
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梯次开展智改数转、注重实效。在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A2车间,通过数字化改造,工业设计实现了从图纸到车间工位的无缝对接。
博亚资产管理中心总监江建华说:“通过我们信息化的建设,A2车间在原来的基础上,效率至少提高了30%。经过我们持续努力,(效率提升)起码可以达到50%。”
打通设计、库存与生产计划之间的数据链需求,化解装备制造行业普遍存在的库存周转率不高、产品设计管理不规范等难题,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集成化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引入,车间生产节拍进一步优化,管理成本全面缩减。
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喜介绍:“基于数字化的基础,我们可以少走弯路,能直面最现代化的技术方案,(通过)智能化的路径来提升我们整个(产品)开发的速度,快速形成产业化综合优势。”
强化企业转型路径引导,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从"理念规划、政策驱动",向"规模实践、价值驱向"转型。仅2024年,襄阳就新增国家级5G工厂2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1个,截至目前,襄阳已累计获评数字化领域国家级试点示范20个,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62家,总量双双位居全省前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