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当灾害来临,如何避险自救?

伍家岗区共勤村组织居民开展防灾减灾疏散逃生演练


防灾减灾宣传咨询


宜昌市蓝天救援队在学校开展少年儿童生命安全教育


宜昌市蓝天救援队水上救援训练

今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5月12日至18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

宜昌位于川东鄂西,地处川鄂褶皱山地和三峡区域两条暴雨夹带之中,地形复杂、地质环境脆弱。独特的地形与气候,让宜昌的防灾减灾工作变得尤为重要。而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对防灾减灾至关重要。那么,当灾害来临,如何避险自救?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记者就相关内容进行了采访梳理。

汛期安全    减少外出避开积水

从5月1日起,宜昌市正式进入汛期。有关监测数据显示,预计汛期强对流天气有可能频繁发生,防汛压力大。

今年以来,宜昌市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抓住“五个关键”,有力有序有效开展防汛备汛工作。

全市各地共明确防汛行政责任人,水利工程、山洪地质灾害等责任人10178人次,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在做足防汛准备的同时,广大群众掌握好行之有效的防汛安全知识,必不可少。

“降雨对城市造成的灾害主要分为洪涝和内涝,前者是指降雨导致河水暴涨,超过河道行洪能力,造成灾害;后者是指城市局部的短时强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造成积水灾害。”市应急管理局防汛科科长蔡俊杰说,其中,城市内涝经常会发生在城市的低洼地带。

他提醒,发生城市内涝时,广大群众要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要关注路况信息,避开积水和交通不畅地区。

外出时注意路边防汛安全警示标志,尽量贴近建筑物,不要靠近有漩涡的地方。尽量避开灯杆、电线杆、变压器、电力线、铁栏杆及附近的树木等有可能连电的物体。遇到大暴雨,及时撤离到楼内。不要在涵洞、立交桥低洼区、地下通道等地势较低的地方。

开车时,最好把汽车开到比较安全的地方停下,尽量不要在车里避雨。开车通过积水道路时,应密切关注防汛警示标志,切忌冒险涉水。车辆受困时要及时拨打救援电话,等待救援;当汽车外积水进一步加深时,要及时逃生。平时,车内要准备能随时砸破车窗自救的物品。

“在汛期安全防范中,及早掌握预警信息、实时汛情动态很重要,可以防范避免安全隐患。”蔡俊杰说。

去年7月12日,宜昌迎来强降雨。宜都市对红花套镇及高坝洲镇部分地区靶向发布山洪地灾风险提示短信6万余条,及时叫醒红花套大溪村、鄢家沱村全部群众。

他提醒,处于城市低洼居民住宅中的群众,在收到暴雨预警后,需要提前因地制宜地采取围挡措施。一旦室外积水漫入屋内,要及时切断屋内电源与气源,采取各种措施排水。

身处危旧房的居民,下雨不要在屋内停留,要迅速撤离,寻找安全坚固处所。避险场所最好选择就近的高地、楼顶。

地灾避险    提前预警及时撤离

宜昌国土面积的70%为山区地形,汛期强降雨等天气多发,易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做好地灾避险工作极为重要。

为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期间,宜昌严格落实人员装备有没有、应急能不能、响应快不快、职责熟不熟、机制灵不灵“五问”应急管理措施。自然资源部门在秭归、兴山、五峰、长阳、夷陵5个山区县全面推开“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体系,初步建立乡镇分管负责人、自然资源所所长、技术协管人员、村负责人、风险区巡查员、相关行业联防员“六员共管”防控体系。

“地质灾害重在防范,预报预警至关重要,主动避险转移是当前防范地灾的最现实选择,做到地灾隐患点强降雨时、发生异常险情时、灾情险情研判不明时‘三个紧急撤离’。”宜昌市应急管理局地灾科科长董申斌说。

去年7月9日晚,秭归县沙镇溪镇地灾监测员张家红发现滑坡隐患后,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并通知村民撤离。次日,该处发生滑坡灾害,因提前撤离,无一人伤亡。

7月17日,秭归县归州镇贾家店村两位村民发现村道五高路路面拱起,推测可能发生滑坡灾害,及时告知村民委员会,通知村民转移。40分钟后,该处发生滑坡体整体滑动。因及时预警,无人伤亡。

这两起案例中群众得以及时转移避险,都缘于提前预警。他提醒,广大群众日常要注意查收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短信,做好防范工作。

那么,地质灾害发生前如何识别?一般情况下,都会有前兆。

崩塌发生前常有山体掉落土石、树木歪斜、小崩小塌现象;滑坡发生前常有岩土体开裂、土石滑落、泉水干枯或突然复活、清水变浑浊,坡脚变形现象;泥石流发生前常伴有山沟内流水阻断异常及轰鸣声等。

如果广大群众遇到地质灾害,应当及时自救、互救。

发生崩塌时,要判断崩塌威胁的范围,及时撤离危险区。根据崩塌的规模和发生、发展趋势以及人员所处位置,确定安全撤离路线,跑离时注意保护头部。

遭遇泥石流时,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两边山坡高处跑,或者向离泥石流发生地较远的安全高地跑。不要躲在空谷中的滚石或土包后,不要停留在陡坡土层较厚的低洼处。一定不要往泥石流的下游方向逃生,更不能顺着泥石流方向跑。

外出旅游时,要注意了解掌握当地气象趋势及灾害预报,有强降雨时尽量避免外出。野外宿营时,不要在山谷底部和河滩露宿,尽量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防范上游突发山洪泥石流。

地震自救    能跑则跑能躲就躲

据应急管理部的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地震活动较往年同期平均水平有所增强,地震灾害共造成24.1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92.7亿元。

在众多灾害当中,地震灾害具有影响范围大、破坏性强、造成损失重的特点。那么,一旦遇到地震,要如何自救呢?

地震是指地球表面发生快速震动的一种现象。目前,人类尚无法避免或控制这种自然灾害。但只要掌握一些技巧,是可以使伤害降到最低的。

据统计,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震动到建筑物倒塌平均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根据所处的环境迅速做出反应,选择合适的地方避震,可以大大增加生存的概率。

如果住的是平房,可以迅速跑到门外,注意避开狭窄的巷子和户外的玻璃幕墙。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躲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立即躲到课桌、椅子或坚实稳固的物体下面或旁边,待地震过后再有序撤离。

地震时,根据所处的位置不同,选择趴下、蹲下、坐下等姿势,尽量降低身体重心。如果到桌子底下,尽量选择稳固结实的桌子,抓紧桌腿,桌子移动时人会跟着桌子一起移动,从而减少伤害。另外,要注意保护头部、颈部等身体的重要部位。

地震时,如被埋在废墟下,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地震后,往往有大量余震发生,身边的处境可能进一步恶化,为避免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

要注意保持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他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

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和盲目行动,以防消耗大量精力和体力。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如果被埋在废墟下时间较长,要想办法维持生命,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的作用。

森林防火    遮住口鼻逆风逃生

宜昌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153.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9.4%。为筑牢护林防火“安全网”,宜昌对全市森林进行网格化管理,8000多名护林员每天在管理网格内开展巡查巡护。建成覆盖全市60%以上森林面积的智能防火综合管理平台,通过高空监测云台24小时全天候监测预警。

同时,市应急管理局加快推进无人机森林灭火能力建设。与社会力量合作,建立以扑救森林火灾为主要任务的宜昌市无人机应急救援队、宜昌市无人机应急救援保障队,发挥示范作用,引领各地社会力量参与。

“相关部门在做好森林防灭火工作的同时,广大群众也需要掌握基本的森林防火知识。”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炎炎夏日,有不少朋友喜欢到山林里游玩、避暑,掌握一定的森林防灭火常识和技能,对于保全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他提醒,市民群众在森林中一旦遭遇火灾,应当尽力保持镇静,第一时间拨打报警电话119,报告火情,并就地取材,尽快作好自我防护。

在森林火灾中,对人身造成的伤害主要来自高温、浓烟和一氧化碳,容易造成热烤中暑、烧伤、窒息或中毒,尤其是一氧化碳具有潜伏性,会降低人的精神敏锐性,中毒后不容易被察觉。

一旦发现自己身处森林着火区域,应当使用湿毛巾遮住口鼻。判明火势大小、火苗延烧的方向,选择逆风逃生,切不可顺风逃生。逃生过程中,密切关注风向变化。

当烟尘袭来时,用湿毛巾或衣服捂住口鼻迅速躲避。躲避不及时,应选择在附近没有可燃物的平地卧地避烟。不可选择低洼地或坑、洞,因为低洼地和坑、洞容易沉积烟尘。

如果被大火包围在半山腰,要快速向山下跑,切忌往山上跑。

三峡日报记者  何冠英  通讯员 王申

照片由应急管理部门提供,示意图来源于国家减灾网、相关科普网站。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简介

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防灾减灾日期间,各地、各部门将紧密结合当地防灾减灾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向公众普及灾害常识、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互救技能,全面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来源:三峡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