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讯(通讯员 孙贾梦)5月6日,宜都市王家畈镇5月代表联系群众“5号见”活动如期开展。活动现场,镇人大代表陈莲春走进“茶香直播间”,手持新包装的宜红茶,通过镜头向选民反馈:“大家关心的产品标准化问题,乡村云集市运营团队已制定5项操作规程……”
翻开代表们的工作笔记,密密麻麻记录着“云端议事会”收集的17条群众建议,每一条都承载着村民对产业发展的期盼。
民声“上云”推动难题“落地”
今年年初,王家畈镇人大主席团在走访调研中发现,随着茶叶、柑橘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全镇10余个农民主播账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却普遍遭遇“流量困境、物流短板、品控难题”三重发展瓶颈。
为破解困局,4月,该镇人大迅速启动“电商兴农”专项履职行动。“人大代表既要当好民意‘传声筒’,更要成为发展‘助推器’,架好‘连心桥’,铺就‘快车道’。”王家畈镇人大主席肖正林在动员会上的话语,为行动锚定方向。
行动开展后,宜都市人大代表、横冲村党总支书记吴界带着4名主播深入6家合作社,梳理出直播引流、运营管理、冷链运输等6大类共性问题。
“直播间不能当摆设,要变成致富间!”通过“群众指尖点单、代表马上接单”的闭环机制,代表们先后召开5次联席会议,商讨问题解决方案,促成镇乡村云集市顺利落地。
“新农人”点亮“云集市”
“横冲追梦人直播间”的成长轨迹,正是这场“云端革命”的生动缩影。
在人大代表牵线搭桥下,这个曾经的“新手账号”参加宜都市委组织部电商培训后实现蜕变:粉丝量突破8000,单场直播销售额超7000元。
“现在有标准化农产品展示中心,物流成本降了15%,牡丹、芍药冷储成本降低了20%,我专心做好直播运营就行。”主播陈莲春边打包发货边说。
依托镇人大助推建立的“1+N”帮扶机制(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整合电商培训、直播运营、人才孵化、产业链延伸等多元化措施,形成系统性帮扶网络),王家畈镇已培育出16名像陈莲春这样的“新农人”主播。
数据见证成效:整合17个村特色农产品的乡村云集市,上线仅2个月便实现线上线下销售额超63万元;市、镇两级人大代表助推建设的农产品展示中心投入使用后,损耗率从7%降至2%;全镇电商从业者从13人激增至68人,数字经济活力竞相迸发。
“履职链路”激活“共富引擎”
宜都市人大代表、横冲村党总支书记吴界最近多了个新身份——“科技主播”。他在牡丹芍药种植基地现场开设的“牡丹芍药种植课堂”,累计吸引1.2万人次观看,更带动合作社签下52万元订单。
这种“技术推广+直播带货”的创新模式,不仅引来松滋、当阳等地考察团取经,更成为产业振兴的新引擎。“流量密码不在别处,就在田间地头!”吴界的感悟,道出“云端履职”的真谛。
如今,“乡村云集市2.0”升级计划已蓄势待发。代表们将联合宜都市委组织部,培育打造更多本土“新农人”主播,并开展“银龄触网”培训,帮助留守老人融入电商浪潮……
从17条建议到63万元销售额,从“云端议事”到 “数字兴农”,王家畈镇人大正将群众呼声汇聚成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责编:向姝 刘娟 审核:党艳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