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金奖再落宜都!看“监管前移+服务下沉”如何让创新“结硕果”

继荣获中国专利金奖之后,近日,宜昌东阳光长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丙型肝炎抑制剂的桥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又捧回第二届湖北专利奖金奖,这座位于宜都的生物医药高地再次引发关注。其核心专利的产业化之路,不仅凝聚着科研团队的智慧,也反映出宜都市探索的“监管前移、服务下沉”创新生态培育机制取得初步成效。

厚植沃土:县域创新的“营养师”

金奖背后,是宜都市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主力军,多年精心培育的创新生态。

在政策激励上,宜都积极推动兑现各类知识产权奖补资金944万元,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争取专项资金300万元。这些“真金白银”直接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激活了研发动力。

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宜都创新打造“政府+金融+担保”风险共担机制。通过密集举办政银企对接活动,向企业精准推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贴息政策,全市累计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6.5亿元,让企业的“知产”真正转化为“资产”。

为提升创新服务水平,2024年宜都市已举办各类知识产权培训18场,覆盖企业人员1200余人次。在宜都大街小巷,知识产权“五进”宣传活动先后走进新春庙会、消费者权益日等现场,累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将创新意识“种进”公众心田。

护航创新:企业研发的“安全员”

在宜都市的创新服务理念中,保护就是最好的激励。

针对专利维权周期长的痛点,宜都在全省率先推行专利侵权纠纷线上全流程办理。通过创新线上立案、远程审理、电子送达等模式,将平均结案周期从90天压缩至40天,效率提升55%以上。

在基层服务网络建设上,宜都推动知识产权服务“融站入所”,依托全市10个乡镇政务服务大厅设立知识产权综合窗口,实现维权援助服务乡镇全覆盖。

2021年以来,累计受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42件,下达裁决书23份,为企业创新筑牢防护墙。

跨区域保护机制同样取得突破——携手当阳、枝江、松滋组建“当枝松宜”百强县市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并与五峰、湖南石门等地签订跨区域保护协议,构建起覆盖武陵山区的知识产权保护协作网。

架桥铺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摆渡人”

宜都市的创新服务不止于保护,还延伸至成果转化全链条。

发挥部门联动作用,组建工作专班,深入研究国家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创新药优先审评等政策,将晦涩的条文转化为企业可操作的“明白纸”。

针对桥环化合物专利对应的新药项目,主动对接省药监局,梳理出“绿色通道”申请要件清单,指导企业准备材料,避免因政策理解偏差而可能出现的延误。

建立“一企一档”动态服务机制。在磷酸依米他韦、艾考磷布韦等药物注册申报过程中,指定专人提供从“预沟通咨询”到“申报材料形式审查”的全流程辅导,累计协助企业完成13项地方标准备案及关键注册资料的合规性核验,显著提升申报材料一次通过率。

积极联络省级药品检验机构和审评专家,就企业研发中遇到的“粒径检测结果稳定性”等具体质控难题,组织专题技术交流会,通过搭建权威沟通平台,促进了问题的高效诊断和解决路径的明确,加速了技术瓶颈的突破。

从13项地方标准备案到6.5亿元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从42件侵权案件的快速裁决到10个乡镇全覆盖的服务网络,宜都市用10年的行动诠释:真正的创新护航,是把办公室搬进实验室、把服务嵌进研发链、把民生需求刻进专利价值。接下来,该市将进一步优化环境、壮大产业、拓宽平台、强链补链,打好“组合拳”,护航企业向“新”而行。(云上宜都通讯员杨涛、张爱琳)

一审:向姝

二审:李华

三审:党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