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都:这两处地标,藏着老城的“时光密码”

老城新韵



在宜都,有两处地标镌刻着岁月的密码,承载着老城的记忆。一处是清江之畔的百年老宅,墨香浸润着跨越世纪的治学精神,见证着一位学者以笔为舟,在学术星河中留下璀璨轨迹;另一处是江畔矗立的古朴牌坊,晨雾中它曾是航船的灯塔,暮色里又化作连接过往与当下的纽带,承载着码头的喧嚣与街巷的故事。

当历史故事遇上现代视角,这些静默的建筑便有了新的叙事。今日《老城新韵》栏目,将镜头对准这两处地标,带您一同解锁宜都老城的记忆碎片,感受沉淀在砖瓦间的“旧时光”,如何在新时代的浪潮里焕发独特的“新韵味”。

清江之畔,徽派老宅静立百年,这里是“晚清学者第一人”杨守敬的故居。1849年的晨雾里,少年杨守敬在清江潮声中启窗读书,他白天在柜台后拨弄算盘,夜晚就着油灯捧读《水经注》,书椅上的凹痕至今留着身体的温度,砚台里的墨渍早已渗入纹理。

他一生横贯舆地、金石、书法、版本目录等诸多领域,成就如繁星闪耀:

历时数十载打磨的《水经注疏》,勘破千年舆地迷雾,将中国沿革地理学推上崭新高峰;

金石学领域,他遍访钟鼎碑刻,搜集考释的文字密码,为古文字研究留下珍贵实证;

书法一道,他打破碑学的苍劲与帖学的灵动之界,让两种体系的精髓在笔端交融共生,自成风骨。

1880年,他携万件碑拓东渡日本,篆、隶、真、行、草,书法的精髓随海浪远航,亲手推开日本书坛“唐风”转向“碑学”的新门,自此被尊称为“日本现代书道之父”。

从百年前的清江晨雾中的琅琅书声,到如今国际交流的文化浪潮,这座徽派老宅早已超越“历史见证”的身份,成为宜都向世界递出的厚重名片。

1973年清江一桥通车前,这座矗立江边的牌坊,宛如宜都的“水上玄关”,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的过往与今朝。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冲破云层,客货轮满载着希望与故事,缓缓驶来。船工们站在船头,目光穿越晨雾,望见牌坊那金色的轮廓在朝阳中渐渐清晰。他们便知道,这是驶入了“楚蜀咽喉”核心地带——这片曾被陆逊铠甲映亮、被杨守敬墨香浸润的陆城地界。

码头上,搬运工们赤着古铜色的脊背,扛着青砖茶、桐油篓走向老街,脚步与千年前茶马古道上的驼铃遥相和鸣。

茶社里,老茶客们早已在此相聚。他们围坐在古朴的石桌旁,手中捧着茶杯,轻轻摩挲着石桌上的刻痕。那是彭颖题诗时溅落的墨点在时光里晕染的印记。

如今,站在新建的滨江步道上,合江楼的飞檐与宜都牌坊遥遥相望,成为每个宜都人心中永不褪色的“家门印记”。暮色降临时分,霓虹初绽,勾勒出合江楼的现代轮廓,而牌坊在暖黄灯光的映照下,飞檐斗拱更显古朴庄重。滔滔江水拍打着堤岸,似在低声诉说这片土地上千年未改的故事。(云上宜都通讯员 魏晓雅 肖懿娜)

一审:刘娟

二审:李华

三审:党艳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