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肌理焕山河

宜都市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基因解码

2025年3月4日,宜都市举办弘扬雷锋精神职工志愿服务活动。 宜都市文明办供图

从2012年,宜都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动员大会,首次提出三年取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到2025年三度捧回全国文明城市奖牌,宜都市用十年磨一剑的坚守,将文明基因深植城市发展的血脉。

2024年以来,宜都市创城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宜昌市委和宜都市委、市政府关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学为基、以思为根、以践为本,坚持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宜都市的文明创建从未止步于“摘牌子”,而是将“群众满意”刻入城市发展的征程。这场跨越时空的文明接力,没有宏大的口号,却以一砖一瓦的更新、一言一行的浸润,织就一幅山河焕新、人心向暖的文明图景。

2024年11月15日,“知音湖北·四季村晚”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示暨第二届荆门山文旅活动周在宜都市红花套镇正式开幕。 宜都市文明办供图

高位推进铸“魂魄”

顶层设计的民生温度

“让群众站C位,做他们内心所愿所想的实事。”陆城街道清江社区党委副书记李红玲的讲述,揭开了宜都市文明创建的密码。

宜都市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任常务副组长的“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始终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与发展经济、优化环境、基层治理、改善民生相结合,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全市已形成高位推进、全面覆盖、人人参与的文明创建格局。

建立由市委书记任总召集人的专项工作机制,连续三年召开创城大会。去年3月,宜都市召开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优秀城市推进大会,吹响了“高水平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冲锋号角。将创建工作纳入五年规划,写入党代会、人代会报告,作为“四个重大”项目每月研究调度推进。

2023年宜都市举办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动员大会。 宜都融媒供图

印发《宜都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优秀城市2024年工作方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业务资料》等指导文件,对创建任务进行“年度化、项目化、清单化”分解,市级领导牵头13个专项行动,各责任单位分别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举措,迅速行动。坚持和完善书记市长双月重点督办、分管市级领导每月拉练调度、工作专班常态督查、年度综合考核等督办考核制度,深化“六联六包”包联共建和创城“百件实事”办理,形成全民动员、全力以赴共创文明城市的工作导向。使文明创建真正有机融入城市建设、管理、发展以及市民教育等各项工作。

文明城市创建是城市发展的“必答题”,是基层治理的“最优解”,也是为民造福的“助推器”,还是检验干部作风的“试金石”。在宜都市,创城工作纳入了“转作风、抓落实”重点督查内容,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纳入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考核内容。

当“高位推进”化作社区角落的明亮灯光、菜市场门口的防滑地砖,才可真切感受到:文明创建,是一场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双向奔赴。

惠民工程强“筋骨”

老城新生的烟火故事

在宜都市,城市更新是一场“温柔的手术”,把文明植入城市的筋骨。

在清江社区江家大堰小区,文明是缴纳物业管理费时排起的长队。

2025年4月15日,江家大堰小区物业费收取现场。 宜都市陆城街道清江社区供图

4月15日是小区收缴2025年物业管理费的日子,一大早,物业办公室内就排起长队。小区业委会主任严会介绍,从2022年小区启动老旧小区改造以来,每年最多只需三天就可收齐所有物业管理费。

“因为小区整洁、管理有度、有呼必应,所以我们都心甘情愿主动来缴费。”小区业主刘先生说。

江家大堰小区由军休所、法院、司法局等6个宿舍小区拆墙并院而成。12栋风格各异、造型不一的楼房,210户业主,在小区改造之下,破除眼中的围墙,融化心中的“围墙”,形成一个同心圆。

严会还记得2022年2月的那个晚上,小区首场“围楼夜话”举行,宜都市住建局、宜都市城投公司联合街道、社区相关负责人与50多位业主代表聚在一起,围绕“要不要建”“在哪里建”等问题进行讨论。经过改造,小区拆除违建3200平方米,新增停车位50个、车棚70平方米、垃圾分类设施5套、绿化1720.4平方米。

“大家对小区改造和管理都很满意,主动缴纳物业费,就是最好的证明!”严会说。

改造后的宜都市特殊教育学校爱心巷。 三峡日报记者 孙玉敏 摄

宜都市特殊教育学校门前的爱心巷,宽敞平稳的道路、文明标语配上特殊教育学校办校理念,文明是功能性、艺术性、教育性的统一;在名都商业街公共厕所里,干净明亮,共享充电宝、自动售卖机及微波炉等便民设施齐全,文明是处处贴心;在文峰市集,涌入早餐、酒铺、药房、理发、配钥匙、修鞋等新业态,文明是改造留痕,保留“烟火气”……这座城市用“绣花功夫”告诉人们:文明的筋骨,必须生长在民生的土壤里。

2024年,宜都市持续开展创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年共改造完成43个老旧小区、20条背街小巷、4个重要节点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成4个口袋公园、2个一类驿站化公厕,新增40个摩托车停车棚。文峰市集经改造已于12月18日正式开业,为广大市民服务。

同时常态化开展交通秩序整治工作,2024年查处行人、非机动车违法行为9456起、摩托车违法行为3547起,曝光不文明交通违法行为24起。持续整治飞线“乱象”,完成长江大道、清江大道、城乡路三条主次干道“飞线”整治工作,建成地下管网12.94公里,布设新线102.7公里,拆除废杆56根。扎实做好文明养犬工作,共捕捉流浪犬273只,处罚不文明养犬行为92起,办理犬牌1264个。

精神文明塑“细胞”

润物无声的春风化雨

在宜都市,文明也是看得见的“生长力”。截至目前,已累计选树各类典型人物436人次,其中“中国好人”11位、荆楚楷模11人、宜昌道德模范、楷模、好人108人。

一个个值得敬佩的好人从身边走出,传递文明的薪火:71岁的邓昌雄用一把剪刀串联起50年的光阴,教书育人、义务理发,现已有11名志愿者加入“邓昌雄流动义剪服务队”,传递温暖;62岁的彭世荣40余年坚守,用一根楠竹管、一副铜钹,把家长里短唱成故事,把政策新风谱成曲调,让非遗“活”在当下,培训爱好者200余人,培养出39名年轻传承人,让文化根脉流长;53岁的李均,扎根大溪库区20多年,做大山深处的“光明守护者”,助力大溪打好“生态旅游牌”。

同时,也涌现出更多年轻榜样。1996年的“准爸爸”王万元跃入江中勇救落水女子,引发网友关注点赞;同是“95后”的龚庭杰把宜都的风土人情绘在墙上,带活了高坝洲镇白鸭垴村的经济发展……

宜都好人馆内市民游客络绎不绝。 宜都融媒供图

3月4日,1000平方米的宜都好人馆正式开馆,一个个孝亲爱老、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好人典型、好人故事在这里如繁星汇聚成璀璨的文明星河。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群人到一座城,数不清的凡人善举,无不彰显着宜都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而宜都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也藏着“让理论长出脚”的秘方。

宜都市作为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市,在建机制、强队伍、搭平台、推项目、做活动上下功夫,探索“六圈四节”实践路径,形成“文明实践搭台,各方都来唱戏”的生动局面。

2023年10月15日,“东阳光”2023宜都橘园半程马拉松激情开跑。 宜都市文明办供图

建设覆盖城乡的“宣教、文体、科技、法律、卫健、便民”六个文明实践服务圈。每季聚焦“春和、夏韵、秋思、冬艺”等主题,不断擦亮四季村晚、杨守敬文化活动周、农民读书节和橘园马拉松等文化活动品牌,实现资源“共享”、队伍“共建”、群众“共治”,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改造后的文峰市集内,市民正在享用早餐。 宜都市文明办供图

3月1日,“都有爱”文明市集在文峰市集开市,现场义剪、义修、义卖等公益服务,传递城市温度。7月5日-6日,第五期文明市集如约而至,500余名市民在这里享受到便利。

长治长效延“血脉”

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

如今,行走在宜都街头,“红马甲”志愿者穿梭在社区巷陌、路边的垃圾从不落地、文明礼让的暖流在车水马龙中涌动、餐桌上自然而然地光盘……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映射出近年来宜都市以“绣花功夫”长治长效,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成果。

2023年9月,宜都市创新设置创城“百件实事”征集和办理工作,梳理出122件实事,当年完成率达88.5%;2024年9月以来,宜都市广泛倾听民声、汇聚民智,深入开展“围楼夜话”活动,梳理出四大类别、惠及群众的实事项目102件,其中,生活环境类实事60件、城市管理类实事23件、便民服务类实事14件、交通秩序类实事5件。

3月5日,在2025年宜昌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暨宜都市“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主题活动上,宜都市2025年创城“百件实事”正式发布,并同步启动“百件实事”办理工作。

“希望能为小区安装菜鸟智能快递柜,解决群众快递多次在门房丢失的问题。”这是此次发布的“百件实事”中的其中一项。

胜利社区老交运局宿舍,是一个老旧小区,长期以来面临无物业、无快递存放点的双重困扰。居民反映,网购包裹常因无人接收导致滞留、丢失。

针对居民们的诉求,包联单位宜都市交运局党组将此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清单,组建工作专班迅速开展行动,一边开展快递柜选址方案征集,一边积极引进24小时智能快递柜系统,配备防雨防晒、身份识别功能。项目从立项到竣工仅用7天。

如今原本杂乱的门卫室变得整洁有序,一个总容量达55件的蓝色智能柜也已投入使用,实现“扫码取件、全天候服务”。

住户李女士点赞:“现在取件像开保险箱,大件还有寄存提醒,太贴心了!”

不止交运局宿舍,近期通过“百件实事”工作的推进,清江佳苑的门头焕然一新、陡坡安上了防滑条、人行道高坎被削缓……一系列的微改造,都是老百姓能揣进兜里的实惠。而这些见微知著的,以“小而美”撬动“大幸福”的实践,不仅让文明血脉在城市肌理中持续流淌,更让“永不停歇”的幸福承诺,落在了百姓笑脸上、融进了烟火生活里。

近年来,结合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要求,宜都市还针对性调整了党员干部包联小区、路段工作时间,实施“单周小区、双周路段”包联工作制度。更加注重包联实效,探索建立小区居民“点单”、创城办和机关工委“派单”、包联单位“接单”、群众“评单”的“四单”闭环运行机制,2024年共派单201件,完成194件,完成率达96.5%。

如今,在宜都的街头巷尾,文明已不仅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日常的自觉、镌刻于心的温度,这场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让文明创建融入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正以润物无声的力量,书写着新时代文明创建的生动答卷。(三峡日报记者方勇华 孙玉敏 通讯员 刘华 汪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