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城这群“土专家”,专解村头巷尾“心头结”

宜都融媒讯(通讯员 许丹丹)在陆城的村头巷尾,活跃着一群“土专家”——老百姓自己选出来的“法治村主任”。这些“土专家”左手握着法律条文,右手揣着乡土人情,既能用老百姓听得懂的土话把政策讲明白,也能把情和理算清楚。有了这些懂法又贴心的自己人,法律条文不再只是纸上的字,它走到了田埂边、楼栋里,成了老百姓实实在在能用得上的“法治靠山”。

征地补偿的“精准丈量”

“杨主任,这补偿款到底咋算得?”十里铺村的老许拿着发皱的补偿协议在村委会门口来回转悠。村道扩建占了他家责任田,这种情况按照村规民约只补青苗费,可他总觉得青苗费补偿款总比他自己算的少了些。

“走,咱去地里看看。”法治村主任杨开财说罢便扛起卷尺一路走到了老许家的田埂上。

原来,老许农田里的附着物在征地初始评估时被登记成了普通农作物,而实际种植的还有一些桃树、柑子树和桂花树等经济林木。

了解具体情况后,杨开财蹲身扒开果树枝丫一棵棵仔细量了起来,随后挨家挨户走访了周边的农户,回去又调阅了征地档案,对照补偿标准进行了逐项核实。

摸清了底数,在将老许请到调解室后,杨开财摊开工作笔记,采用“三步工作法”推进调解。

第一步明确补偿依据:“老许,我们查了相关的征地资料,你田里农作物的补偿都是据实的。”

第二步厘清补偿差额:”另外的那些子果树,咱们量过了,也跟村里的挨家挨户打听了,还请专业的同志来认了树,情况如你所说。”

第三步协商定案:“村里集体商议后,一致通过按照经济林木的补偿标准给你补上差价,你看看是不是这个数?”

杨开财把现场测量的果树照片、补偿标准对照表以及计算结果推到老许面前,“你放心,该补的一分都不会少。”老许的眼睛亮了亮,笑开了:“这回心里敞亮了!”当即在补充协议书上签了字。

村道顺利施工,老许逢人便说:“杨主任那卷尺量得准,既量准了地界,又量出了咱老百姓的心结,一分一厘都清清爽爽!”

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破局”

胜利社区金园小区作为1999年建成的还建房区域,长期面临因私家车激增导致的公共停车位短缺问题。2号楼东头住户为独占门口空地私装地锁,引发多年邻里纠纷。

2024年老旧小区改造启动时,业主代表大会将拆除违规地锁列为首要诉求,矛盾骤然升温。

法治村主任唐开玉抓住政策窗口期介入协调,首轮沟通就直击要害:“门面空地属全体业主共有,私装地锁在法律上可站不住脚,还侵占了公共利益。”面对当事人的抵触,在二轮沟通当中,他巧妙地将政策机遇转化为破局钥匙,算清“两本账”。

“改造投入超千万,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小区路面坑洼、停车难的问题还得继续熬,损失远超地锁收益!”唐开玉指着效果图比画,“您看看,改造后小区业委会和社区将对空地统一规划,划定规范的停车位,保障每个住户的权益。”这番“经济账+长远账”的算计,让当事人“松了口”,主动配合拆除了地锁。

这种“以法为基、以势为援”的调解艺术,正是法治思维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写照。如今,金园小区沥青路面平整如新,白黄相间的停车线成了最美的风景线。老住户王奶奶感慨地说:“以前总为了车位的事吵架,现在带孙子散步都舒心!”

亲情纠纷的“法情交融”

三江社区兰家兄弟因经济往来反目成仇,五年间为账目争吵不休,甚至到了“见面不搭话”的地步。

2024年春,社区法治主任朱绪明主动揽下这桩“烫手山芋”,经过初步了解与沟通后,决定用“证据+亲情”的方式双管齐下。“空口说白话没用,咱们拿证据说话!”他带着双方走访亲戚、调取转账记录,逐笔核对出有凭证的4万元欠款。

面对哥哥“还有6万元现金没算”的坚持,朱绪明话锋一转,“账要算清,情更要留根。”顺势抛出“亲情三连问”,“为6万断了手足情,值吗?”“当年你帮弟弟处理事故时,想过要回报吗?”“如果今天是你欠他钱,你希望怎么解决?”

这番入情入理的追问,让弟弟低头沉默,哥哥松口让步。最终,弟弟一次性支付4万元了结纠纷,哥哥主动放弃无凭证的诉求。走出调解室时,兄弟俩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调解不是和稀泥,既要讲证据,更要讲人情。”朱绪明在调解卷宗末页写道。这场持续三年的纠纷,最终以法律事实为基础、以亲情修复为纽带达成和解,成为法情融合的典型事例。如今兰家兄弟重拾走动,逢年过节还会互相送碗热汤,邻居们都纷纷称赞:“这比签多少协议都管用!”

从田间到社区,从征地补偿到邻里纠纷,陆城的这支“解铃人”队伍,用脚步丈量出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正如群众所言:“遇到难事找法治村主任,就像春天盼到了及时雨。”他们用经验守护公平,用温情融化坚冰,更用行动诠释:基层法治不是冷冰冰的条文堆砌,而是有温度的治理艺术。这条穿梭在陆城大街小巷的“法治纽带”,正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最鲜活的注脚。

(责编:向姝 李华 审核:党艳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