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讯(通讯员 秦诗语)为积极响应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深入探索县域层面落实生态治理政策的实践路径,8月10日至12日,武汉大学“中国之治・县域实践”调研观察实践队分队赴宜都市,围绕“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主题开展实习实践调研,旨在挖掘县域生态治理的“宜都密码”。
实践队首站来到宜昌市生态环境局宜都分局。在与工作人员交流中,队员们系统了解到宜都市在长江流域生态监测、污染防控等工作的总体布局——从水质实时监测网络搭建,到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机制,再到跨区域生态协同治理规划,一系列举措让大家对宜都生态保护“顶层设计”有了清晰认知。
踏入姚家店镇油榨坪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牌在雨中格外醒目。林长公示牌上,镇村两级林长架构、职责清晰呈现,从市级林长统筹到村级林长落地,一张覆盖全域的森林资源管护“责任网”徐徐展开。队员们了解到,林长制实施后,巡林护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工作责任到人,油榨坪村山林资源监测更精准、保护更高效,让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点,张家冲村污水处理站的工艺流程与进出水标准,让大家直观认识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宜都实践”“微动力A/O池+人工湿地”等技术,助力实现污水净化与生态效益双赢。
在乡村宣传栏前,队员们驻足研读。“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来源”“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一张张海报用通俗语言、生动案例,向村民普及生态知识。这背后,是宜都构建“前端科普+全民参与”生态治理格局的实践——通过常态化宣传,让环保意识融入村民日常,从源头减少污染产生,激活生态保护“民间力量”。
沿着乡村道路前行,“加强数字孪生建设 建设现代化灌区”“实施水权交易 提高用水效益”等标语,都传递出宜都在水利现代化、水资源精细化管理上的探索。
而“山水林田湖草”牌照,更是宜都生态治理理念升级的缩影。从单一治污、护林,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宜都正以系统思维破解生态难题,让生态系统更健康、更具韧性。
调研行至尾声,队员们感慨颇深。宜都的实践,展现了县域生态治理的完整逻辑:以林长制、河长制构建责任体系,靠污水处理、污染防控筑牢末端防线,借科普宣传激活全民参与,用数字技术、系统思维升级治理效能。这张多维度、全链条的生态保护网,不仅守护了长江流域的生态底色,更为长江大保护“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样本。
后续,实践队将持续梳理调研所得,深度提炼宜都在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中的探索经验,把青春智慧注入县域生态保护治理工作,让“宜都实践”的火种,在更广阔的长江流域播撒。
(责编:李华 向姝 审核:党艳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