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抗旱题,绘好“三农”画卷

宜都融媒讯(通讯员 江红艳)近年来,极端灾害天气趋多趋频趋杂,洪涝和干旱灾害交织并存。宜都市坚持抗旱与防汛并重,着力筑牢防汛抗旱防线,服务“三农”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源头治理管好水。去冬今春跨年跨季连旱,但在今年插秧时节,松木坪镇金岗岭村牛眼冲湾落的一畦畦稻田赶水浸田,犁田栽种,基本没有受到干旱影响而错过播种季节。这既得益于长期少雨无雨后湾落里库塘有水,更受益于湾落的库塘有效整治管护,解决蓄不住水,装不住水等问题的既得成果。实施水库整险加固,堰塘清淤扩容,有效消除水旱防御隐患,防洪与灌溉功能并驾齐驱。与此同时,推进堰塘“分塘—分水—交易”三步走全面盘活激活水功能,创建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宜都样板”落实科学规范良性运行管理机制。“建设+管护”两手发力,让库塘成为真正惠民益民的当家库塘,大旱面前显身手,源头活水汩汩来,成为农业防灾减灾的坚实支撑。

途中管理用好水。去年高温少雨和今年降水偏少导致宜都市严重旱情,数百万立方米抗旱灌溉水通过灌区渠系顺利及时输送至田间地头,红高片区的柑橘主产区实现稳产稳收。大力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大溪灌区有效改善灌溉面积4万亩,恢复灌溉面积1.66万亩。幸福渠灌区年增节水能力550余万立方米,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65。与此同步,推进典型示范和以点带面,先后创成省级标准化管理灌区1个,入选全省数字孪生建设试点灌区1个,纳入全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1个。“硬件+软件”双管齐下,精准破解农业灌溉堵点,萎缩灌区功能逐步恢复完善,农业用水效率逐渐提高,灌区展现新颜焕发生机,旱时有效配水输水,渠水潺潺奔地头,成为农业稳产稳收的丰收密码。

末梢保障供好水。今年降水偏少,五眼泉镇石羊山片区新投入运行的供水工程水源稳定,不再为遇旱用水难而发愁。面对近年我市连续遭受大旱后高山地区暴露的因旱用水难问题,围绕“强基础、提品质、重智能”,先后实施巩固提升和提质增效工程,在重点乡镇重点片区兴建五童庙、朝礼寺、熊渡、仙女洞、潘家湾等供水工程,新建水厂抽水爬高600余米200余层楼高为被誉为宜都“青藏高原”的潘家湾乡约1.4万余名居民“解渴”,让聂家河镇等乡镇多个高海拔村数千名群众告别靠雨吃水的日子,创新“智能泵站+云端管理”模式,将大水厂水源管网延伸稳定输送至部分高山片区。“能供+优供”齐头并进,系统性解决高山地区季节性缺水问题,全面性破解因自然条件制约地区因旱用水难问题,农村供水“最后一公里”蝶变“最暖一公里”,遇旱优质优效保供,清泉汩汩润民心,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基石。

(责编:向姝 李华 审核:党艳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