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沈家冲村,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有个特殊的“家庭”:他们有一个精心养育了多年的“幺儿子”——百亩猕猴桃产业园,又在今年开春,欢天喜地地“迎娶”了一位“新媳妇”——四百亩栀子花田。

▲村民在挂满果实的猕猴桃园内进行采摘,脸上洋溢着喜悦
这场特别的“姻缘”,正是宜都市人民检察院驻村工作队历时近十年,为沈家冲村精心谋划的产业振兴之路。
“幺儿子”当家:从零起步,结出“黄金果”
2015年,宜都市人民检察院工作队初到沈家冲村时,村集体经济薄弱,传统茶叶种植难以支撑发展梦想。如何变“输血”为“造血”?产业振兴是关键。

▲湖北省首席猕猴桃专家陈庆红教授在沈家冲村猕猴桃基地为农户进行技术讲解
“产业选得准,致富才能稳。”工作队没有蛮干。他们首先请来了湖北省首席猕猴桃专家陈庆红教授等“智囊团”,对村里的土壤气候进行“全面体检”,确认沈家冲是块种猕猴桃的“宝地”。紧接着,他们跨省取经,跑遍了湖南、贵州等地的知名猕猴桃基地,学技术、摸市场。
科学论证加上市场洞察,给了工作队底气。他们积极争取,由宜都市人民检察院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共同投入40万元启动资金,购进了首批100亩果苗。为了把好事办好,工作队推动成立村集体主导的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让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和分红共享发展成果。
如今,这个被工作队视为“幺儿子”的产业已茁壮成长,每年为村集体稳定贡献5万元收入,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收益分红等方式,有效带动了参与农户户均年增收1000元。曾经的荒山坡,挂满了村民们的“黄金果”。
“新媳妇”发家:瞄准风口,种下“希望花”
“幺儿子”成了顶梁柱,但工作队的谋划并未止步。2023年以来,新式茶饮带火了栀子花,原料价格飞涨。工作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风口”,果断决策:为沈家冲再“娶”一房能挣钱的“好媳妇”——大力发展栀子花产业。
2025年一期,十万株栀子花苗在400亩梯田上安了家。这一次,工作队手段更显老练。他们未种花先找市场,与本地龙头企业宜昌市山水茶叶公司签下保底收购协议,让村民吃下“定心丸”。同时,争取宜都市委政法委和宜都市人民检察院再投入30万元,保障项目迅速落地。

▲驻村工作队、村两委与山水茶叶公司代表共同签署栀子花保底收购协议
目光长远的工作队,早已不满足于只卖鲜花。他们正在积极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谋划建设二期扩种和深加工基地,对栀子花、果进行烘干提取,大幅提升附加值。“预计深加工项目建成后,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超过50万元的收益!”工作队对这位“新媳妇”的发家致富能力充满期待。
“家和”万事兴:集体经济从六千涨到百万
近十年的接力奋斗,沈家冲村的产业版图日益清晰:传统茶叶稳基础,“幺儿子”猕猴桃促增收,“新媳妇”栀子花谋长远。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激活了村庄的“造血”功能。

▲连绵的梯田上,新栽种的十万株栀子花苗生机盎然,绿意葱茏
村集体经济的增长是最有力的证明:从2015年的6000元,到2024年的23万元,再到预期2025年突破100万元。这条持续上扬的曲线,描绘出沈家冲村越来越红火的光景。
富裕不忘来时路,对工作队的付出,沈家冲村党总支书记夏开军逢人就夸:“咱村能从当初的穷得叮当响发展起来,就靠工作队把产业当‘幺儿子’养、当‘新媳妇’娶,这份心意和长远的盘算,让大伙儿觉得发展产业有奔头,干劲足了,好日子自然就来了!”
一个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沈家冲,正步履坚实走向未来。(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彭翠楠 通讯员 鲜于开忠 邓正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