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宜都讯(融媒记者 聂永钊 李迪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红花套镇杨家畈村家家户户扎制棕扫把,年产扫把超过2000万把,赢得了“一把扫帚扫天下”的美誉。如今,这里的村民正搭上网络快车,纷纷做起电商,昔日的“扫把村”正逐渐变身为“电商村”。
“一把扫帚扫呀嘛扫天下,杨家畈老百姓一把扫帚扫天下.....”悠扬的曲调和朗朗上口的歌词,唱出了杨家畈村辉煌的过去。
今年64岁的杨兰军和老伴儿从事手工扎扫帚已经二十多个年头,当时他们扎的扫帚通过商铺批量销售到宜都、宜昌等地,每月足不出户就能收入三千多元。
“我靠扎扫把,不仅盖了这四间房子,还供养两个儿子到大学毕业。”谈到自己擅长的这门老手艺,杨兰军颇为自豪。
然而,随着市场要求“科技”含量更高,成本更低,工业化的扫把逐渐让手工的低端产品变得优势全无,靠扎扫把的老手艺挣钱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同时,也因为经济效益不高,年轻人不再愿学这份手艺,后继无人、青黄不接的状况,也让杨家畈村手工扎制扫把的手艺面临着失传的境遇。
该村党总支书记艾亮说:“扎扫帚是一个技术活,现在我们村基本上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年人还在扎扫把,但是我们三四十岁的人和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愿意去做这个,第一是技术活不愿意去学,第二是比起上班挣得也不多。”
老手艺要留存,新发展也要继续。近年来,为了让村民找到更多致富的新路子,杨家畈村年年组织开设“创业培训班”,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是培训对象。“每次培训有一百人次左右,有电商培训、技术种植培训,还有育婴师培训,每年都有。”艾亮解释说。
二组村民向艳丽2002年开始经营超市,生意一直不错,近年来,由于网购的人越来越多,超市的生意不如从前,参加村里的培训后,她开始尝试做起了电商。“以前都不怎么在网上卖柑桔,现在我每年从网上卖柑桔收入都有几千甚至万把块钱。”
除了在网上销售本地的柑桔和一些土特产,向艳丽还在网上做起了化妆品生意,因为货真价实,生意有声有色,这也让她的小日子过得更加红红火火。
如今,通过专业培训辅导,村里和向艳丽一样做电商的人越来越多,虽然刚刚起步,大家都充满信心,相信搭上网络快车一定可以闯出一片新天地。
“现在成效也非常显著,村里成立了小玲珑商贸,还有三到四家大商行,他们直接通过网上的电商把我们村里的柑桔、蜂蜜还有一些特产卖出去,足不出户就能达到想要的经济效益。”艾亮说。
(编辑:李忠益 审核:党艳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