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全国百强”何以聚集宜都?

——宜都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标杆观察

长江清江在宜都交汇


东阳光重大项目开工


高坝洲镇大堰农场波尔羊与白鹭和谐相处


市民们在文峰公园晨练

云上宜都讯 40年风起云涌,被誉为“三峡生态门城,两江绿色明珠”的宜都市,抢抓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乘风而起,勇立涛头,从一个峡江小城华丽转身,成为全国标杆。

10月8日,中科院中小城市发展研究所发布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自2011年该指数开始发布以来,宜都持续上榜,今年更是捧回综合实力、投资潜力、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质量五个“全国百强”桂冠。

同时,宜都还蝉联中国全面小康指数百强县级市,居全国第24位、全省首位。宜都市统计局同志感叹道:“六大‘全国百强’荣誉长期聚集宜都,在全省县市区中实为罕见。”

去年下半年,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先后到宜都市调研,强调要把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六大“全国百强”聚集宜都背后,是该市牢记殷殷嘱托,谋求高质量发展、绿色转型、城乡共荣、民生共享的积极求索。

要GDP,更要质量和效益

近日,宜都金星钒业遇到了烦心事。他们位于沿江一公里范围内,按化工产业“关改搬转”政策要求,他们需搬入统一规划的化工园区。

然而,化工企业不是想搬就能搬。宜都市经信局副局长陈诚说:“要借助搬迁机遇,倒逼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宜都组织了环保、安全生产、化工三个领域的专家,对企业的项目进行评估,不达到75分以上的,不准搬迁入园。

这一评,金星钒业只得了59分!因为其污染严重,老厂区灰蒙蒙。如果迟迟不搬,企业只能关停。为了生存,金星钒业四处寻找出路,正与大连一家钒电池厂家争取合作,实现高污染、高能耗向低排放、高科技的转型。

金星钒业的烦恼,表明宜都产业转型不是停留在嘴上,而是动起了真格。

近年来,宜都连续三届蝉联“全国县域经济百强”,GDP达560亿元。是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还是更上一层楼?宜都市委、市政府提出:“转型时不我待。要GDP,更要质量和效益。”

宜都是工业经济强市,化工产业是其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有规模以上化工企业24家,在长江一公里内需关闭、搬迁的就有15家。为促进化工企业转型升级,宜都将投入资金120亿元。

与阵痛相伴相生的,是宜都新兴产业崛起。宜都重点谋划了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六大工业产业,康养、文旅、物流三大服务产业。

一批重大项目聚焦宜都。东阳光与宜都签署协议,共同投资268亿元,建设长江山城水都健康城;湖北交投集团与宜都洽谈,投资96.5亿元,共建三江康养新城,并先投7亿元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兴发集团投资200亿元,建设绿色生态工业园……

10年前,宜都经济总量还只居宜昌县市区第四。而从2011年起,宜都已连续七年稳居宜昌第一。早在2003年,宜都就出台政策,所有投资项目的服务由政府协调专班来做,企业家无须跑腿操心。久久为功,吸引了一批企业家来此创业。该市投资总量稳居宜昌第一,去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宜昌的18%。

工厂如花园,碧水映蓝天

宜都处于鄂西山地和江汉平原过渡地带,长江与清江在此交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

宜都市委书记罗联峰分析,宜都百强持续进位,但也面临发展资源能源日益短缺,要素成本上升,土地指标、环境容量不断趋紧的新形势,宜都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爬坡过坎、滚石上山,宜都找到了“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两个法宝。

2009年,兴发集团初次投资宜都,主要生产传统肥料,污染大、附加值低。2013年后,兴发与瑞士一家公司合作,研发湿法磷酸精制技术,投资7亿元,生产工业级、食品级磷酸;其后,产业链进一步延伸,所生产的食品级精制磷酸盐,被可口可乐、联合利华等全球巨头争相采购;今年,兴发将与宜都再签30亿元投资协议,布局磷石膏综合利用等6个变废为宝、转型技改项目。

兴发集团宜都化工园主任工程师高立鹏算了笔账:以前生产肥料,一吨才卖3000元,食品级磷酸每吨增至6000元,精细磷酸盐价值更高。以前在这里上班,脸上全是灰,看不到天,大家戏称是“光灰城市”。如今工厂如花园,常见蓝天白云。

像兴发集团一样,一场技改浪潮席卷宜都各行各业。宜都出台《深化工业技改三年行动方案》,每年拿出3千万元奖励资金,确保三年内所有规上企业全部完成技术升级。今年1月至9月,宜都完成技改投资119.7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大幅上升。

经济发展为环保让路。宜都是全省4个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之一。宜都忍受阵痛,坚决为长江大保护让路,共拒绝不符合长江大保护要求的项目70多个,投资额100多亿元。

加强生态治理。宜都共取缔长江岸线非法码头74家,对于现存码头厂区,宜都规定,绿化面积不达标坚决不允许开工。将境内原有20公里岸线码头缩减至8公里,对其中12公里进行了生态复绿。投入大量资金,拆除清江库区网箱养殖。

发展好不好,百姓说了算

去年11月,宜都在湖北省县市中,首获“全国文明城市”桂冠。今年10月,宜都又在湖北县市中首获“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

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周霁在宜都调研时要求:“宜都要跳出宜昌、跳出湖北、学习江浙,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要在乡村振兴全域发展上走在前列,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美不美,老百姓是否幸福,看看农村的污水、垃圾“两大件”,便见分晓。

9月30日,宜都最后5个乡镇的污水处理厂建成。至此,宜都自2007年建成全省首个乡镇污水处理厂以来,所有乡镇实现了污水处理厂全覆盖。

在村一级,各户的污水处理是“老大难”。在宜都弭水桥村,农户家里安置了36个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但每户需投入6000元,难以推广。宜都又辅建人工湿地,种植水葫芦等净水植物,将污水引入湿地,净化后水质可达1级A标准。

今年,宜都在10个村试点,聘请专职乡村保洁员,每人负责100户的片区。保洁员除了清扫垃圾,还定期上门回收垃圾,并建立台账。到了年底,由政府出资,每名保洁员对分类回收垃圾排名前十的农户,给予价值100元的洗衣粉等奖励。该政策实施大半年来,试点村环境大为改善。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宜都提出,以小康建设来引领县域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数据。该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小康办,专班推进全面小康工程。

去年,宜都人均生产总值达14.6万元,居全省同类县市第一位,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城乡收入差距比缩小到1.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位居宜昌市第一。

征迁专班的奇迹

排名全国前三的江苏锂电材料公司,准备在中部投资。各地争相招引,宜都在首轮竞争中就出了局。宜都政府赶往江苏继续争取,对方提出:如果宜都一个月内能完成征地,就重新考虑。

项目涉及枝城镇86户。在投资方看来,这么短时间内完成征地,根本就不可能。

王尊福今年75岁,是枝城镇官坪村一组组长,老党员。他听到消息,不仅带头牵了征迁协议,还主动加入征迁专班。时值炎夏,从田头到山间,王尊福一直没歇过。在林子里穿行,他腿脚不便,扶着树喘口气,又坚持跟上。中午简短休息,一把竹椅当床,一个草帽当电扇。

也许是劳累过度,王尊福肠胃难受。有四天,他每天清晨起床,到卫生所输液。8点之前又回到村里,向农户讲解政策、听取诉求、协调纠纷。晚上,其他征迁队员都休息了,他还要加夜班,走访重难点农户,联系不在家的年轻人。

征地难,迁坟更难。该镇洋溪村二组的金某,2016年响应项目建设号召,迁了5个坟。他还自投3万元,美化了新坟地。没想到,才过去不到一年,为让路项目建设,又要迁坟。他愤愤地挂断了征迁专班的电话。

征迁专班又找到金某的儿子做工作。多番努力,磨破嘴皮,终于说服金某在征迁协议上签了字。

28天,征迁专班吃住在村里,完成了86户的征迁工作。宜都各部门齐心协力,一路绿灯,换来奇迹。投资方惊叹:“这就是宜都速度!我们决定投资宜都”。

下一盘“内外兼修”的大棋

宜都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长江清江在此交汇,巴楚文化在此相融,杨守敬等文化名人在此成长,宜红古茶道从这里出发,香飘全球。

今日的宜都,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正在下一盘“内外兼修”的大棋。

外修生态满江碧。宜都“绿随路建、有路皆绿、绿美结合”,城区人均公园绿地14.11平方米。每个乡镇建有3000平方米以上的中心游园,每个村建有1000平方米以上的小游园。沿江一公里化工清零,码头整治,岸线复绿,全国康养产业试验区呼之欲出。围绕一个“绿”字,产业加速转型,新城蓬勃生长。

内修人文气自舒。2015年以来,宜都开展了“志愿服务嘉年华”“围炉夜话新家风”等10多项志愿活动,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程度。目前,宜都已有注册志愿者23453人,开展文明交通劝导、环境保护、敬老助残、扶贫帮困等各类志愿服务共计75万小时。响水洞村和鸡头山村获评全国文明村。李玉洁、徐荣耀等4人当选“中国好人”,胡延荣等10人当选“荆楚楷模”“湖北好人”。

可以想象,多年以后,宜都优良的生态环境、深厚的人文素养,将成为比土地、矿产、交通等更珍贵的发展资源和要素,助“百强宜都”更进一步、蒸蒸日上。

策划:陈珊珊 张发智 组稿:朱灿义 图片均由宜都市委宣传部提供

(责编:党艳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