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邓婆婆,我们一直念着你的好”

  

  

  本报记者 陈璐 本报通讯员 周桦

  12月15日,宜都市陆城街道尾笔村二组,一个熟悉的背影:一手拎着袋子,一手拿着火钳,捡拾垃圾。村民激动地打招呼:“邓婆婆,你回来啦!”

  在宜昌接受放疗的邓宗莲,周末强烈要求回村当志愿者。

  捡拾完垃圾,邓宗莲到村民华玉家坐下:“你家人的病情也稳定了,你可以试着种种反季节蔬菜,效益要好得多,培育苗子的技术也不难,就是要多试。”

  华玉的丈夫长期患有帕金森,家里条件不宽裕。邓宗莲希望,她能把家门口一亩三分地的效益发挥好,让荷包“鼓起来”。

  这些年,组里人一直念着邓婆婆的好:她“爱琢磨”,一有什么致富新信息准会第一个去打听,再回来分享给大家。

  上世纪90年代,传统的养猪务农,收益微薄。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到收音机中播报饲料养猪的消息,便坐上班车去宜昌,一路问到正大公司,去探个究竟。

  “吃了这,猪长得快?”邓宗莲第一次看到品类繁多的饲料,十分惊奇。听技术员讲解新式养猪法,她不停地往本子上记。

  “到我们那里现场讲一讲,让大家开开眼界。”说走就走,她帮忙搬播放设备,连拖带拽把技术员请到自己家。围观的群众,从堂屋排到稻场。村民们听着饲料养猪觉得新鲜,尝试的却不多。

  邓宗莲决定带头试养。周围的群众看着她家的猪长势快,“心痒痒”。邓宗莲每次就多买一些饲料,发给群众试养。谁不清楚饲料养殖的知识,她就上门去指导。

  养殖模式改变了,效益大大提高。在她的带动下,组里平均每户养2头母猪,10头肉猪,一年收入逾4万元。

  两年时间,村民相继盖起了小洋楼。连住房最困难的潘德钰家,也从不足18平方米的房子搬进了两层带一帽的楼房。

  后来,陆城禁养了,邓宗莲又谋划起了绿色蔬菜种植。借着村里组织的外出考察活动,她有意打听当地的蔬菜种植情况,发现一些新的蔬菜品种。

  一次,她在钟祥的菜市场发现了香蕉黄瓜、香蕉西葫芦等新品种,它们样子像香蕉,口感却是黄瓜、西葫芦,味道鲜嫩、口感好,价钱每公斤高达20元。

  “同样是种蔬菜,差别怎么这么大?”邓宗莲思考着,二组人均田地不多,如果能发挥效益,改常规蔬菜种植为差异化的蔬菜种植,收入或许可观。

  一天,正在种地的邓宗莲突然丢下锄头,摆了摆脚下的泥巴:“走,买新种子去!”

  晚上,她戴着矿灯和老伴儿下种。那一年,她试种的香蕉黄瓜,收入就有5000元。她把新品种分给大家尝,教别人如何种,村里人也开始种起来。

  反季节莴笋价格好,育苗却困难。要泡籽,用布包好放冰箱发芽,然后整好地播种。播种的时候,要先用沙覆盖每粒种子,再用水把种子往深地里冲。最后搭起遮阳网,早上盖,晚上揭,早晚淋水。呵护28天,才能培育一根莴笋苗。邓宗莲把辛苦培育好的苗,免费分发给村民栽种。

  村里有人想种反季节黄瓜,苗子却培育不出来,她就把培养好的苗子装在营养盒里,方便村民种。

  “过去我们养猪没考虑环境污染,现在我们种菜要讲绿色。”她下户宣讲政策,提醒农户不打除草药,不打农药。

  每年,她自费去荆州、荆门、枝江等地,跑市场、走农户,品尝新鲜的品种,询问市场行情,再带些种子回来试种。周围的农户跟着她走差异化的蔬菜种植路,收入大幅增加。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