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湖北宜都:散料输送带上“跑”出百亿集群

1973年当宜都运输机械厂造出中国首台埋刮板输送机时,这个地处鄂西南的县级市或许未曾想到,五十年后这里会成长为占据全国23%市场份额的散料输送装备产业高地——年产值超百亿元、本地配套率78%、产品出口多个国家,其从“单机制造”到“全链协同”的蜕变,折射出中国制造业在细分领域的突围路径。

1973年,宜都运输机械厂自主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埋刮板输送机,打破了该领域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1989年,宜都企业主导编写埋刮板输送机国家标准,奠定了“宜都制造”的行业权威地位。

历经五十载发展,以带式输送机、斗式提升机、刮板输送机为主导产品,宜都散料输送装备产业集群已形成涵盖矿山、化工、电力等全场景应用的产业体系。2024年,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达86.52%,近三年增速稳定,全国市场占有率领先。

这一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规模的扩张上,更凝聚着创新动能的持续迸发——集群内中小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07项,年均增速16.76%,建成多个省级创新平台,拥有多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传统港口装卸需要车辆将物料运到堆场,再用抓机装船,不仅效率低,还存在粉尘污染和物料散落问题。”博美智能装备(湖北)有限公司总经理、技术总监张春微演示着第五代车船直取设备的操作流程,“我们的设备实现了‘车船直取’,货车直接将物料投入输送系统,通过封闭式管道直接装船,损耗几乎为零。江苏某港口在使用我们的设备后,年吞吐量从300万吨提升至500万吨,年产值增加4000万元,而设备投资仅300万元。”

产品的迭代升级是企业稳固市场地位的“压舱石”。博美智能的装船机已实现远程操控,操作人员将设备运行数据实时回传至公司总部,为研发改进提供依据。“我们最新研发的STP模块化组合行走系统,将转场准备时间从10分钟缩短至5分钟。”张春微表示。

湖北天宜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则在绿色转型中走在前列。作为省级绿色工厂,其研发的永磁驱动输送设备比传统机型节能30%,公司50%的用电来自自有光伏发电站。“我们与武汉科技大学合作开发的磷石膏处理输送系统,为解决宜昌磷石膏尾矿处理这一技术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撑。”该公司总经理李学生表示。

在宜都高新区的产业规划图上,散料输送装备产业已形成“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装备集成——终端应用”的产业链,本地配套率高达78%。上游企业恒传链条(宜都)有限公司构建了精密传动部件专业化生产基地,中游60余家企业形成“输送设备+智能系统+环保装置”的产品矩阵,下游则为矿山、建材、新能源等12个行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苏强格液压(湖北)有限公司可年产1.5亿件高端流体连接件,致力于打造中部最大机械装备零部件生产基地。宜都市仝鑫精密锻造股份有限公司的球颈接臂作为国内独家产品,近三年累计出口创汇1.2亿美元。“我们的设备核心部件70%来自本地配套,供应链响应速度比沿海地区快40%。”博美智能董事长周玉平感叹道。

为强化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宜都市推行“链长制”,市委书记亲自挂帅统筹产业链发展。借力“宜昌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集群企业可在线对接科创、物流、金融、人才等产业资源。同时,“免申即享”可使43项惠企资金在3个工作日内直达企业。

“我们正在开发马来西亚、印尼等海外市场,这些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对高效装船设备需求旺盛。”周玉平透露,博美智能的设备功效已达国际同类产品的三倍,正在洽谈的海外订单预计年内落地。天宜机械则计划在德国设立研发中心,对接欧洲先进技术。

根据《宜都散料输送装备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未来三年将重点推进数字化转型,力争新增一批国家级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企业上云比例提升至70%以上;同时建设10家绿色示范工厂,单位产值能耗再降15%。

宜都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宜都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周祖兵表示:“当前我们正着力朝着散料输送国家梯队奋力冲刺,目标是打造全国散料输送装备领域技术策源地、标准制定者和高端制造基地,让‘宜都制造’叫响全球。”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