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在深入基层中提升干部素质

刘玥

近日,宜都市社会工作部干部以外卖员身份实地考察一周,最终筛选出16处真正适合外卖员休息、吃饭的暖“新”驿站。这一做法不仅解决了外卖员的实际困难,更展现了一种可贵的干部工作方法——通过身份转换、角色体验来了解群众真实需求。这种“沉浸式”的基层调研,正是新时代提升干部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深入基层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具体体现。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直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弊病,要求干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与群众打成一片。宜都干部走出办公室,化身外卖小哥穿梭于大街小巷,正是以实际行动破除“坐而论道”的虚浮作风。干部不当“过客”、不做“看客”,而是脱下西装换上工装,真正“变身”为外卖小哥,亲身体验这一群体的工作状态,他们获得的不是经过层层过滤的二手信息,而是带着汗水和温度的一手体验。这种沉浸式的实践,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转化为干部主动贴近群众、务实干事的行动自觉,为基层治理注入清风正气。

深入基层是了解群众急难愁盼的根本途径。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已成为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他们的需求往往被忽视。宜都干部在体验中发现,外卖员使用的电动车采用换电模式,现有充电设施形同虚设;高峰时段外卖员无暇用餐,闲时又面临餐馆打烊的窘境……这些细节问题,若非亲历很难准确把握。基层治理需要更多这样的身份转变,让干部从“管理者思维”转向“服务者视角”。当干部真正站在群众立场思考,政策制定才能避免“空中楼阁”,服务供给才能避免“供需错位”。这种“将心比心”的工作方法,正是破解民生堵点的金钥匙。

基层实践是提升干部能力素质的最佳课堂。在解决外卖员实际困难的过程中,宜都干部锻炼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需要理解新就业形态的特点,把握不同群体的行为规律,协调多方资源设计解决方案——这些都是在办公室难以获得的实战经验。基层是最好的老师,群众是最佳的考官。干部只有经过基层这所“大学校”的锤炼,才能克服本领恐慌,增长为民服务的真才干。当干部学会用群众的语言说话,按群众的思维想事,他们的工作方法就会更接地气,政策措施就会更得民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提升干部素质不能靠纸上谈兵,必须扎根基层沃土。新时代的干部培养应当创造更多“角色体验”机会,让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去,到工厂车间去,到街头巷尾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长才干,在与群众同甘共苦中锤炼作风。只有当越来越多的干部能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干部队伍素质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获得不竭动力。

(来源:三峡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