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湖北的最大优势、金字招牌,是引领支点建设的第一动力。
新年伊始,省委提出,大力实施科创引领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创新策源力,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省委有部署,鄂州有行动。今年,鄂州聚焦提升创新策源力,着力建设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营造创新生态,接续“闯关”“破题”,不断提升科技“硬核力”,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湖北建成支点作出鄂州贡献。
左手实验室 右手生产线“科技副总”推动校企“双向奔赴”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如何推动校企“双向奔赴”,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鄂州“科技副总”应运而生。
“‘科技副总’是鄂州实施的柔性引才工作机制,旨在从高校、科研院所选聘科技人才,到企业兼任科技副总经理、副总工程师、科技顾问等职务,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与企业的创新需求精准对接。”鄂州市经信局规划与技术改造科科长金国庆介绍。
两年前,一份校企合作协议在湖北兴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欣科技)签署。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师俊以“科技副总”的身份,正式入职兴欣科技。
△湖北兴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这家以研发、生产钢骨架增强复合管为主营业务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彼时正遇技术难题——钢骨架增强复合管焊接接头失效、钢丝网增强复合管钢塑黏结失效,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境。
“问题不解决,订单不敢接,怕砸了招牌、坏了口碑。”兴欣科技研发中心主任但美玉坦言。钢骨架增强复合管是一种新型的复合管道材料,广泛应用于给排水和石油化工等领域的输送管道系统中。然而,在高温、强腐蚀、高应力等极端工况下,钢骨架增强复合管面临冲蚀风险,会给整个工程带来安全隐患。
“过去,我们通常会采取破坏性试验,不断测试产品焊接点的强度,直到满足使用需求。”兴欣科技技术总工刘文俊说,“这个试错过程通常耗费1至2个月,严重影响企业研发、生产效率,造成不必要的物料消耗和企业成本上升。”
针对这一现状,师俊为兴欣科技提供了全新的解题思路——建模分析。
△“科技副总”师俊在一线指导企业生产
“我们试图利用计算机软件建模并进行有限元分析,根据甲方需求在数字模型中施加相应的载荷参数,模拟产品实际受力场景。”师俊说,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此次探索既是实验,更是创新。
“过去在学校搞科研,更多停留在理论上的研究,对企业实际需求了解得不多。”师俊说,在确定解题思路后,他开始频繁往返于校企之间,将技术理论与生产实践充分结合,不断提高模型的计算精度和准确性。
从材料分析到工艺设计,从模拟实验到实际生产,在担任“科技副总”的过程中,师俊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复合管复杂载荷测试系统,提出复合管在不同温度、内压与弯矩联合作用等复杂工况下的力学性能分析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兴欣科技系列产品的整体性能,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新站稳脚跟。
“师总先后为我们解决10余个技术难题,合作发表SCI学术论文3篇,北大中文核心论文1篇,帮助企业申请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5项。”刘文俊表示,在“科技副总”的技术加持下,兴欣科技达成项目协议11项,创造逾2000万元营收。
“科技副总”的“星星之火”,正汇聚鄂州科技创新的“燎原之势”。“截至2024年底,鄂州市共选派25名‘科技副总’,帮助破解企业技术难题105个,促成科技成果转化131个,达成技术创新项目协议83个,涉及协议金额近1亿元。”鄂州市经信局局长余盖波表示。
左手研发 右手落地“科创飞地”飞出发展新天地
2月28日,湖北在京设立的首家离岸科创中心——鄂州(北京)离岸科创中心启动仪式在北京市海淀区武昌鱼大厦举行。鄂州以敢为人先的胆识与魄力,将科创触角延伸至首都核心区,为中小城市破解人才智力瓶颈提供“鄂州样板”。
“中心将构建‘研发在京、转化在鄂’的协同创新与转化模式,架起一座京鄂两地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空中走廊’。”鄂州市科技局局长杨伟志表示,此举有望将首都的智力、技术、资本优势与鄂州的产业需求深度链接。
△鄂州(北京)离岸科创中心入驻企业产品展示
启动仪式当天,3家北京企业入驻签约,8家鄂州企业“云上入驻”,3个校地校企合作项目、8个京津冀招商项目同步落地,签约总额达92.5亿元,涉及人工智能、高端制造、信息服务等多个前沿领域,拉开京鄂两地协同发展的序幕。
对于鄂州而言,这种打造“科创飞地”的尝试并非首次。2023年6月,鄂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揭牌,成为鄂州在外设立的首个“科创飞地”。
“自中心成立以来,我们搭建‘天网+地网’服务体系,线上建设鄂州科创供应链平台,集成需求、整合资源,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鄂州市昌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金先波介绍,根据鄂州《关于支持科技创新供应链建设的若干措施》,昌达集团设立了规模达2亿元的鄂州市凤栖天使基金,构建“基金+政策+服务”三位一体支持体系,联合国资产业基金构建产业投资基金运行矩阵,以金融制度创新助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鄂州(北京)离岸科创中心入驻企业产品展示
有了金融的“源头活水”,鄂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开始在各大科创板块施展拳脚。“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依托中心组织项目对接10余次,签订孵化协议5家,新增申请知识产权47件;入驻企业精微视达‘共聚焦可视化活检手术’项目入选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成功举办全国性技术展示活动。”鄂州市科技局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科科长邓宇浩说,鄂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运营一年多以来,联合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技术合作,先后组织武汉107名科技人员为鄂州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全面承接武汉科教、人才、产业等资源外溢,加快打通“转化-孵化-产业化”循环链条,助力光谷科创大走廊鄂州功能区建设。
“鄂州正以开放姿态吸引外部资源,将‘他山之石’转化为自身发展内生动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耦合。”展望未来,杨伟志表示,“科创飞地”将加速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进一步完善鄂州产业链生态体系,提升鄂州的城市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为鄂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效赋能。
硬核人才+一流生态鄂州正汇聚创新澎湃动能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动能,是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鄂州聚焦建设“两区一枢纽”,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胸怀,持续创新人才引育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活力。
2023年7月22日,首届“7·22鄂州人才周”拉开序幕,鄂州以城市之名重视人才、礼敬人才,吸引鄂州籍在外优秀人才回乡发展;2024年7月22日,“湖北人才周”暨“7·22鄂州人才周”联袂呈现,奋力打造新时代人工智能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让人才成长与高质量发展携手并进、双向奔赴。
每年如期而至的人才周活动,是鄂州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的重要抓手,旨在广发“英雄贴”,吹响“集结号”。而唯有健全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才能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
△首届“7·22鄂州人才周”
自2023年起,鄂州上线“鄂州人才码”微信小程序,聚焦住房保障、就业补贴、子女入学、创业支持等方面,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平台功能,推动人才服务智慧化、便捷化。
2024年5月,鄂州面向全球发布“新鄂州人”系列人才政策,开展包括高层次人才引育、人才政策进企业、湖北人工智能学院赋能发展、人才专项金融服务、人才安居保障服务、人才生活提质服务等六大行动,鼓励高层次人才、研发中心来鄂州,努力打造科创人才集聚新高地。
随着系列人才政策的深入实施,鄂州先后引进、培育“梧桐项目”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60个,产业领军人才30名,“人才强企”项目人才4399名,“人才池”项目人才586名,省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21名。
此外,鄂州探索创新“揭榜挂帅”项目引才模式,推行科研项目“赛马选人”引进高端创新人才。2024年,鄂州拿出250万元支持5个“揭榜制”“赛马制”项目,科技人才承担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人才计划项目140个,8个项目成果获得湖北省科技奖。同年,鄂州重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12名2024年度“梧桐项目”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发放750万元奖励,其中3名人才获颁2024年度“梧桐项目”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Ⅱ类奖,每位获得奖励100万元。
截至目前,鄂州市共吸引人才总量达22.9万,这意味着在鄂州每5人中即有1名科技工作者。建成国家级、省市级科创平台164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7件,位居全省第三位。在科技人才的集聚效应下,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55.65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8.3%,位居全省第二位。
从“科技副总”到“离岸飞地”,从“揭榜挂帅”到“人才服务”,鄂州正以制度创新打通科技人才价值实现的“最后一公里”,以一域之光为全省大局添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