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敬命名划定长江三峡

 文 / 赵平

杨守敬76岁像

杨守敬(1839-1915),湖北宜都人。清末民初历史地理学家、版本目录学家、金石文字学家、藏书家和书法家。一生对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贡献颇多,其最大的成就是舆地学,他在撰述《水经注疏》《水经注图》的过程中,经过现场实地踏勘,对照文献资料疏正划定了著名的长江三峡!

三峡位于长江上游,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约193公里。

郦道元像

郦道元在《水经注·江水》中生动地描绘了三峡的壮丽景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他在写景的特色,又向人们介绍了三峡:“江水又东,迳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滩。其峡盖自昔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江水又东,迳流头滩......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县治江之南岸也。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江水又东,迳西陵峡......”

郦氏以广溪、巫峡、西陵为三峡;庾仲雍《荆州记》谓明月、广德、东突为三峡;《寰宇记》谓西陵、巴峡、归峡为三峡;宋肇《记》谓西陵、巫峡、归陕为三峡...自古以来,长江三峡的名称和分段范围各有不同。那么,杨守敬是如何命名划定长江三峡的呢?

关于夔峡

夔峡亦名瞿塘峡。包括风箱峡和错门峡。西起奉节白帝城,东至巫山大宁河口。其中白帝城至大溪间为峡谷段,长8公里;大溪至大宁河口为大宁宽谷。

杨守敬《水经注图》标注的瞿塘峡、巫峡范围

夔峡为三峡中最短的峡。两岸悬崖壁立,山峰海拔最高1500米,江面最狭处仅百余米,江流湍急,山势险峻,号称“天堑”,西口称夔门。《水经注疏·夔峡》描述如下:江水又东径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其间三十里,颓岩倚木,厥势殆交。

杨守敬说,《类聚》引庾仲雍《荆州记》,作“广德峡”,《御览》引《峡程记》,作“广泽峡”,即瞿塘峡也,在今奉节东三十里。郦道元此云广溪峡之首,滟滪堆至虎须滩,统名瞿塘峡;一名广溪峡,即夔峡也。

关于巫峡

因巫山得名。一称大峡。包括金盔银甲峡和铁棺峡。西起巫山县大宁河口,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长约45公里。最高峰海拔1000米以上,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即在此段。

杨守敬非常精辟的界定说,自空亡沱至门扇峡,统名巫峡,其尾尽于巴东,故又名巴峡也。《水经注疏·巫峡》曰:江水又东径巫峡。杨守敬按,《方舆纪要》巫峡在巫山县东三十里,为三峡之一。

关于西陵峡

西起巴东县官渡口,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20公里,为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分为四段:西自官渡口至香溪间为香溪宽谷;香溪至庙河为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和崆峪峡;庙河至南沱间为庙南宽谷;南沱至南津关间为灯影峡及黄猫峡。《水经注疏·西陵峡》曰:江水又东径西陵峡。

杨守敬《水经注图》标注的西陵峡范围

杨守敬命名划定长江三峡,他总结说:“诸说纷纷,断以夔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他不仅对三峡古籍进行了旁征博引,而且亲自到三峡踏勘过,“因亲历其境,目击其阻且长者有此三处”。从其著作《水经注图》上,可以清晰看到他对三峡命名和各段的明确界定。

长江三峡名称及划定分段示意图

因此,已故著名郦学家段熙仲教授首推杨守敬是自古以来第一个科学论断“夔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的人,这是杨守敬“对三峡的一大贡献”!

作者:赵平,宜都市博物馆退休干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