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以口述史为媒激活现代工业文明“源头活水”

宜都融媒讯(通讯员 谭金晶)11月14日至15日,借应邀参加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大布局:三线建设与中国的发展研究”工作坊(第二期)之机,三峡大学三线建设研究中心与宜都市档案馆联合组成的访谈组,在上海开展了一场跨越千里的“全国三线建设研究学人”口述史访谈。从上海大学徐有威教授的深度剖析,到宜宾学院周明长教授、东华大学张胜讲师的见解分享,学界智慧与历史记忆碰撞交融,为宜都打造“全国三线建设文化遗产活化与利用县域示范区”注入鲜活动能。

徐有威教授受访中(2025年11月14日摄于徐有威教授家中)

周明长教授受访中(2025年11月15日晚摄于上海北外滩桔子酒店)

张胜讲师受访中(2025年11月15日摄于复旦大学段伟教授办公室)

三线建设,这场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国家战略布局,是宜都现代工业文明的“源头活水”,更是这座城市从农业县迈向工业强市的“主引擎”。当年,无数建设者怀揣赤诚跨越千里汇聚宜都,扎根长江畔拓路建厂、攻关技术,留下了涵盖船舶配套装备、精密光学仪器等领域的众多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更沉淀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如今,这些遗产已从“静态保护”转向“活态传承”,成为宜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枝城长江大桥

在长期研究三线建设的徐有威教授看来,宜都三线建设的独特价值在于“产业能级组合”的系统性布局。沿江(长江)沿路(焦柳铁路)的开放型枢纽打破了三线工程“深藏大山”的传统模式,产学研用一体化集群构建了高端制造、科研、交通、能源联动的有机体系,而现代工业、专业人才、开放交通三大基因的植入,更完成了宜都社会经济的系统性升级。这种“军工-科研-交通-能源”的复合模式,让宜都成为全国三线建设“区域性枢纽”的样板,在县级三线建设布局中具有典型的类型学价值。

这份历史馈赠与宜都现阶段发展深度绑定。在产业升级赛道上,三线建设时期奠定的光学、电子等工业基础,为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历史借鉴,助力宜都巩固全国工业百强地位;在文旅融合领域,三线建设遗址与清江山水、宜红古茶道串联整合,展览馆、研学基地等新业态让工业记忆融入现代生活,助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焦柳铁路、枝城长江大桥、枝城火车站等三线交通遗产,至今仍是宜都融入长江经济带、强化区域辐射的重要支撑;三线精神与宜都“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成为凝聚城市力量、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纽带,更呼应了国家筑牢战略腹地的发展需求。

为让三线建设遗产持续焕发新生,宜都正多维发力:持续扩容“全国三线建设档案数据库”“全国三线建设研究学人数据库”,建立口述史料采集长效机制,确保工业记忆代代相传;在学界建议指引下,规划成立三线建设遗产活化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推进388老厂区“中国三线建设文化遗产数字化平台”建设,打造集实体馆与数字馆于一体的全国三线精神传承主阵地;“中国·宜昌三线文化旅游节”“三线音乐节”“山地越野邀请赛”等文旅品牌蓄势待发,推进焦柳铁路改造争取旅游专列、设立“923”人才日(纪念1971年9月23日枝城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等举措,将进一步激活遗产价值与人才活力。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未来阔步前行。宜都正以三线精神为魂、以遗产活化为翼,推动沉睡的三线遗产转化为发展动能,在“工业强市、产业立市”道路上书写“老工业基地”向“新兴产业高地”转型的时代答卷。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赋能、信息化转型”,这些都为三线建设遗产活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地方挖掘工业遗产价值、培育新业态指明了方向。宜都的实践正是对相关精神的生动践行,让三线建设遗产成为反哺地方发展、惠及市民生活的宝贵财富,在传承工业文脉中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县域力量。

(责编:向姝 李华 审核:党艳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