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水生蔬菜+立体养殖+庭院景观”发展模式
2月14日,正月初五,风和日暖。午饭后,记者欲携远方客人周边一游,家人提议去贵子湖走一走。
贵子湖位于宜都市高坝洲镇曾家岗村,曾是当地水产开发基地,随着水环境的日益恶化,那里成了一片人人避而远之的烂泥塘、臭鱼池。时至今日,贵子湖却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成了远近闻名的“水上花园”。
“跟我走,去看水上花园。”记者自告奋勇地带路。贵子湖是记者年少求学的必经之路,条条小道刻在记忆深处。然而,走着走着,记者却在橘园里迷了路:新修的宋高路快速路和正在建设中的S254省道将乡村小道阻断,熟悉的道路变了样。
“你在家门口都能迷路,好丢人。”女儿的干妈一边嘲笑,一边操着浓厚的东北口音去问路。
几经周折,记者一行走到了贵子湖边。早春时节,贵子湖郁郁葱葱,美人蕉、鸢尾等植物伏在岸边,湖中孤岛上,水草肥美,挺拔的水杉勾勒出无限“村光”。
贵子湖,当地人更习惯称之为“养鱼池”,年少时,记者每周都要行走在“养鱼池”的堤坝上,看鱼儿飞跃,从一个池子跳到另一个池子。
时光流转,岁月赋予“养鱼池”新的使命。当地村民裴大菊告诉记者,从2015年起,贵子湖就开始变样,小池子相互连通,栽花、植树、种草,建步道、修亭子、筑孤岛,环境一天天变美,水也不臭了。
路边的宣传栏里,赫然记载着贵子湖的“前世今生”。为了让这片死水动起来、活起来,2015年起,宜都充分利用湖区现有资源,探索“水面+水体+底泥”的全方位立体化水生态修复集成技术,集小微湿地和湖泊治理、生态科研、水生植物保护于一体。将原来彼此相隔的塘堤挖除,水道打通,种花、养鱼,治理后的贵子湖摇身一变,成为水生态修复与湿地产业发展的范本。如今,贵子湖形成了水上“水生蔬菜+立体养殖+庭院景观”发展模式,花、草、鱼、虾、蟹和谐共生。
湖边步道上,女儿迎风奔跑,几只野鸭不时闯入镜头。身边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母亲不时地与人打招呼。这里,不仅成了村民的“后花园”,更是湿地产业发展的“聚宝盆”。(三峡商报全媒记者杨春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