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全域覆盖化纠纷 定分止争促和谐

——宜都市“三调联动”做实做优夯牢基层治理基石

红花套司法所常态化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


五眼泉司法所联合派出所、村干部入户走访,开展纠纷调解和普法宣传。


常年组织开展法治宣传进社区活动。

近年来,宜都市坚持“调解优先”战略,不断做好人民调解,做实行政调解,做优司法调解,积极探索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依托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效衔接的“三调联动”多元化解工作机制,会同司法行政机关积极推动人民调解与法院、综治、公安、信访、国土、人社、城建等矛盾纠纷较集中的主管部门的衔接,确保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做好人民调解

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几年前,宜都市五眼泉镇某村村民马某与前妻离婚,经协商,婚生儿子判由女方抚养并承担全部抚育费用。后因其患精神分裂症,主动联系马某要求其抚养儿子。马某考虑前妻的病情,主动接手抚养儿子,但因自己在广西务工,委托其父亲和母亲在老家照顾。其间,前妻多次与儿子取得联系,因种种原因,致使儿子不再安心上学,先后3次离家出走,连初二会考都未参加。马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请假回宜,申请变更儿子抚养权。因协商未果,遂申请了调解。

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委派调解员“背靠背”做工作,同时征求儿子意见,儿子愿意跟随马某生活,同意变更抚养权为其父亲。随后,调解员又单独与马某前妻做工作,从有利于儿子学习生活的现实情况出发劝其好好治病,照顾好自己,同时邀请她的监护人一起做思想工作。最后双方协商一致,调解员当即为二人起草调解协议,并与双方当事人到宜都市人民法院聂家河法庭通过诉讼程序取得民事调解书。

人民调解无小事。通过“背靠背”温情劝解,一起家庭抚养纠纷在调解员的感情疏导下,让未成年孩子重归和谐的成长环境。像这样的调解场景,在宜都已形成一道美丽的“枫”景线。

自去年以来,宜都市大力加强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每个乡镇聘任2名专职调解员的同时还吸纳经济、市场监管、治安、城建等领域调解能手充实到乡镇调委会,壮大乡镇人民调解力量。各村居将法治村主任、村法律明白人、治安中心户、村法律顾问等基层法治力量培养成特邀调解员,充分发挥“地熟”“人熟”“事熟”优势,广泛参与调解,有效弥补法律资源在乡村的不足,让人民调解更依法、更得法、更有法。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级调解委员会167个(含专业调解委员会1个),调解工作室3个,年调解各类案件纠纷3000件,调解成功率达99.5%以上。

做实行政调解

以“小切口”服务法治政府“大文章”

行政调解作为政府基层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重要手段之一。2021年,宜都市印发《宜都市行政调解工作制度》等文件,全面加强行政调解工作,不断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着力推动行政争议实质化解。

去年11月,一起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案摆在了宜都市市场监管局面前。请求人李某某是“墙体挂件”(专利号:ZL2020xxxx)的专利使用权人,该专利于2020年1月17日申请,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于2020年6月23日获得授权,该专利一直处于有效状态。请求人发现被请求人宜都市某商贸店在其经营的拼多多网店“某某百货商贸”销售的“吊码”,涉嫌侵犯上述外观设计专利。2023年10月,请求人向宜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了专利侵权纠纷处理请求。

宜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立案后,迅速与双方当事人联系。在审理过程中,双方均表示愿意调解,由于一方当事人在广东,另一方在内蒙古,考虑到双方路途遥远,为减轻当事人诉累,高效便捷解决当事人纠纷,执法人员通过电话、微信多次联系当事双方,反复听取双方诉求,耐心细致地向双方释法明理,最终让纠纷双方达成和解,并于2023年12月网上在线签订了《专利侵权纠纷调解协议书》,被请求人立即停止了销售侵权商品,并赔付请求人相关费用1250元人民币。一份相隔千里的专利侵权纠纷得到有效化解。

近3年来,宜都市年均行政调解成功化解各类纠纷2700余件,有力地推进宜都法治政府建设进程。

做优司法调解

多元联动为基层治理提供有力保障

连续多年来,宜都市进一步优化司法资源合理配置,加大司法调解力度,让解纠程序更为简便,同时强化多方联动机制保障,提高法院案件办理质效。宜都市人民法院年审结民事案件3100余件,其中调解结案约占三分之一,更好地实现了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今年上半年,宜都法院在办理的许某与向某分家析产纠纷案时查明,村民许某与向某系继母子关系,许某与向某父亲于1989年登记结婚重组家庭,向某一直随许某以及其父亲一起共同生活。2000年,许某与向某父亲共同在宜都市某村四组修建房屋一栋,该房屋应向某父亲的要求登记在向某名下。后向某父亲去世,许某与向某在该房屋内共同居住、生活。

去年12月,镇政府与向某签订《集体土地与房屋征收安置补偿协议书》,约定补偿总金额为137万余元。许某与向某协商该笔补偿款的分配未果,许某遂于今年6月诉至法院,请求向某向其支付补偿款68.8万余元。经过法院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努力,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向某向许某支付房屋征收补偿款、田地补偿款、宅基地补偿款等总计31万元,由许某的亲生女儿杨某照顾许某的日常饮食起居。协议签订后,向某当场履行完毕。许某向法院申请撤回了对向某分家析产的起诉。

通过“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的多元联动调解方式,成功化解了该起家庭内部纠纷,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司法实践范本。

综合施策并举

夯实“三调联动”大调解工作机制

4月的一天,河北籍周某因所雇司机扣押自己的货车停放在红花套镇,前后报警4次。派出所民警经过调查发现,周某拖欠所雇司机胡某工资5万元,并借故其驾驶期间的违章未处理一直未予理会,双方因此陷入僵持导致胡某扣车。周某从河北赶到红花套镇发现货车被锁在加气站内无法开走便报了警。为此,二人各执一词,导致矛盾激化。

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经过耐心疏导,分析双方纠纷给各自带来的不利因素,理清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账,双方态度才逐渐缓和。同时,利用法院的保证金账户作为中间账户进行担保,双方签署了调解协议并于当天在法庭办理领款,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早在2013年,宜都市便率先成立交通事故、医患纠纷专业调解委员会。2019年10月,又率先组建“联合专业调解委员会”,全面推行“1+7”运行模式,即:一个联调委,加医疗、交通事故、劳动争议、婚姻家庭、环境保护、物业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七个方面的纠纷调解。年调解案件350件,调解成功率达97%以上。

2022年,宜都市联合专业调解委员会被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等5部门联合通报表彰为“2021年度工作突出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成为宜昌市唯一获此殊荣的调解组织。

“三调联动”不仅保证了调解工作有专业的法律指导做支撑,司法确认也保障了协议履行,大大提高了调解效率。今年,宜都市人民法院、宜都市司法局联合制发《关于共同加强人民调解指导工作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法庭与当地司法所的联调力度,建立院、局、庭、所“两级”联系制度,规范“请进来,走出去”双向指导,健全诉调对接司法确认工作机制和矛盾纠纷全链条跟踪反馈机制,纠纷解决更加便民高效,调解工作质效大幅提高,为夯实“三调联动”大调解工作机制再添新举措,为建设高水平的平安法治宜都凝聚强劲力量!

三峡日报通讯员 夏美明

(来源:三峡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