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检察蓝”守护“长江绿”

——‌葛洲坝检察院推动流域协同治理筑牢三峡安全屏障‌

2025年5月,长江三峡锚地。船员张亮接过配送船送来的液化气瓶,瓶身崭新的二维码在阳光下闪亮。“扫一扫就知道气瓶‘体检史’,再也不用担心锈蚀瓶爆炸了。”他身后,是一艘艘待闸船舶。

从担心到放心,变化的背后,是一场由公益诉讼撬动的长江流域治理新样本,而这竟是一起看似普通的危化品运输案引发的。

时间回到2023年初。葛洲坝检察院检察官陈智在办理无证运输危化品案件时,发现长江上的一大隐患:30余艘改装“水上超市船”每日穿梭锚地,将易燃易爆的液化气瓶送往待闸货轮。

“锈蚀的气瓶直接暴晒在甲板上,有的甚至和氧气罐堆在一起。”检察官助理肖畅至今记得办案卷宗里令人触目惊心的照片。更令人揪心的是,三峡坝区下游锚地聚集着大量危化品运输船,而最近的水上消防站却在坝上——若起火爆炸,消防船赶到至少需要1小时。

这些无危险品运输资质的“水上超市船”,处于监管真空带,《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对这一新生业态无明确规定。

2023年3月,一场特殊的磋商会在检察院举行。住建、交通、应急等7部门负责人面对检察官的问询面露难色:“不是不想管,是没有法规明确授权啊!”

葛洲坝检察院并未止步,而是打出创新组合拳:邀请燃气安全专家及特邀检察官助理,评估风险;穿透式监督‌:对夷陵区、秭归县三部门立案调查,推动多部门百日整治,查处“黑气瓶”等案件68起,罚没152万元。

但是,更深层矛盾浮出水面。“运动式执法治标不治本”,葛洲坝检察院调研发现根本症结:缺乏系统监管规则。

历经17轮磋商,2025年3月,《瓶装液化气水上配送安全管理工作通知》正式出台。这份由综合交通安全生产和燃气安全生产两大市级安全委员会联合签发的文件,首次构建“陆水空”立体监管网:实施配送车标识、编号、服装、容器、票据、平台“六统一”;建立气瓶电子追溯体系,严打非法充装;沿江设置宜都、枝江、夷陵、秭归、猇亭5个智能配载点;改造专用配送船,须持《危险货物适装证书》航行;海事与长航公安共享船舶定位数据。

更关键的突破在于治理模式创新。文件明确建立“左右岸协同机制”——上游宜都市与下游秭归县实施气瓶互认制度,三峡海事与地方交通部门开展季度联合演练。这种跨域协作,正是长江流域治理的破题密钥。

“过去瓶装液化气水上配送存在法律空白,导致安全管理无法可依,现在文件‘把衔接缝隙都焊死了’,填补了法律空白。”宜昌市交通运输局安监科科长台君杰表示。

政策实施半年,江面已现新貌:3艘国家标准配送船投入使用,“黑气瓶”实现动态清零,待闸船员用气安全得以保障。

“小案件撬动大治理。”葛洲坝检察院检察长杨娟感慨,在三峡水运新通道即将开建的背景下,锚地将面临待闸船舶更多、锚泊时间更长、燃气需求更大、安全风险更高的态势,我们将切实守护长江黄金水道安全畅通。

三峡日报记者 皮亚捷

(来源:三峡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