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12年打卡!这群“稀客”为何独爱宜都越冬?

宜都融媒讯 11月初,宜都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技术人员在渔洋河流域聂家河镇肖家岗村河段监测到11只中华秋沙鸭,这是该物种连续第12年如期而至,在宜都开启越冬之旅。

近年来,宜都市立足长江与清江交汇的独特生态区位优势,将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环,从监测、执法、保障、宣教四大维度持续发力,构建全链条保护体系,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市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8种,除了中华秋沙鸭,黑鹳、苍鹭、斑嘴鸭、鸬鹚等候鸟也相继飞抵宜都越冬,共同绘就灵动的生态画卷。

构建监测体系,精准掌握资源本底。发布《宜都鸟类图谱》《宜都市常见及珍稀野生动植物图鉴》,建立物种动态档案,实时更新物种分布、数量及活动规律,为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坚持科技赋能与人工巡护相结合,全市设立5个固定监测点及10条常态化巡护路线,组建林业技术员、护林员专业队伍,配备红外感应相机、单双筒望远镜等专业设备,通过智能设备盯点、专业队伍巡线,实现了对野生动物活动的全方位、立体化监测,为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化执法监管,筑牢生态安全防线。聚焦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联合公安、自然资源和规划、市场监管等部门力量,推行“信息共享—联合研判—协同查处”工作模式,针对农贸市场、餐饮店铺、冷库等重点场所,开展“清风行动”“护鸟专项行动”等系列排查,打击乱捕滥猎和非法出售、购买、利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违法行为。今年4月修订发布《宜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禁止猎捕陆生野生动物的通告》,进一步明确禁猎对象、法律责任与义务,为执法提供刚性支撑。

健全双重保障,促进生态民生双赢。畅通救护渠道,在三峡长颈鹿乐园设立市级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点并公布救助热线,对市民反馈及巡查发现的受伤、病弱、饥饿、受困的野生动物及时救助,近年来累计救助放生野生动物65只。同时,积极推动野生动物致害赔偿保险,建立起“政府主导+商业保险+农户受益”的三级保障体系,连续4年为全市市民购买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责任保险,累计受理赔付野生动物致害案件300余起,赔付金额达12万余元,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的双赢。

开展宣教活动,营造全民保护氛围。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等宣传节点,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市场、进乡村活动,累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加大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保护氛围。此外,联合市人民法院开展“以案说法”,通过剖析违法猎捕野生动物典型案例,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让法律条文动起来、活起来,引导公众从知晓向践行转变,进一步提升了全民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

(责编:李华 向姝 审核:党艳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