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

——图解宜昌生物多样性之美

【哺乳动物】 林麝

【两栖动物】 巫山巴鲵

【鸟类】 中华秋沙鸭

【鱼类】 中华鲟

【昆虫】 中华虎凤蝶

【植物】 珙桐

【大型真菌】 卵孢黄囊伞

斑褶靴耳

白冠长尾雉 三峡日报通讯员 晓霖 摄

白眶鸦雀 三峡日报通讯员 史杰 摄

金裳凤蝶 三峡日报通讯员 史杰 摄

阳彩臂金龟 三峡日报通讯员 朱滨清 摄

三峡日报记者  熊小磊  通讯员  崔鹏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呼吁社会各界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创和美永续之路,共同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新进程。

近年来,宜昌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厚植珍稀生物成长沃土,一批珍稀濒危物种被记录发现。

林麝

偶蹄目麝科

【保护与濒危等级】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极危(CR)等级。

【物种简介】相较于前肢,后肢较长,雌雄个体头部均无角,雄性上犬齿发达向下伸出嘴外。毛色呈深橄榄褐色,臀部深至棕黑色,腹部浅黄至棕黑色。喉部有两条浅黄色条纹,平行向下延伸至胸部。林麝性情害羞且机敏,跳跃力极佳,可以攀爬到灌木和较低的枝丫上取食。

【分布地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夷陵区、兴山县等。

三峡日报通讯员 王双贵 摄

中华秋沙鸭

雁形目鸭科秋沙鸭属

【保护与濒危等级】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濒危(EN)等级。

【物种简介】东亚特有种,雄鸟头部呈暗绿色光泽,背部黑白相间;雌鸟头部锈褐色,背部灰色。两侧具有独特的黑白鳞状纹,使其易于与其他秋沙鸭种类区分。繁殖于山林河流岸边的树洞,冬季迁徙至中国中部和南部的江河湖泊。

【分布地区】长江宜昌段、远安县沮河流域、宜都市清江流域等。

三峡日报通讯员 宋世和 摄

巫山巴鲵

有尾目小鲵科

【保护与濒危等级】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国特有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近危(NT)等级。

【物种简介】成体体型肥壮,通体光滑。体尾黄褐色、灰褐色或绿褐色,有黑褐色或浅黄色大斑;腹面乳黄色,或有黑褐色细斑点。成体多栖于小山溪中,主要以昆虫和虾类、藻类为食。

【分布地区】西陵区、夷陵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等。

三峡日报通讯员 朱滨清 摄

中华鲟

鲟形目鲟科鲟属

【保护与濒危等级】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极危(CR)等级。

【物种简介】中华鲟体呈梭形,身被5纵列骨板,侧骨板高大于宽。吻部分布有梅花状感觉器——陷器。口横裂。吻下部具须两对,近口部,呈圆柱形。鳃膜不相连,鳃耙呈短棒状。

【分布地区】中华鲟属于大型江海洄游鱼类,宜昌长江干流是其产卵场。

三峡日报通讯员  朱滨清 摄

中华虎凤蝶

鳞翅目凤蝶科虎凤蝶属

【保护与濒危等级】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无脊椎动物卷(2005)》易危(VU)等级。

【物种简介】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常见于海拔200-800米的丘陵地带,生活在林缘、溪边等湿润环境。不仅具有极高的科研与生态价值,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之一。

【分布地区】当阳市等。

三峡日报通讯员 施筱迪 摄

珙桐

山茱萸目蓝果树科珙桐属

【保护与濒危等级】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

【物种简介】 植物界的“活化石”,是中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植物,以其独特的花形而著名,花盛开时犹如群鸽栖树,因此得名“鸽子树”。为世界著名的珍贵观赏树,也是重要的经济树种。

【分布地区】 夷陵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等。

三峡日报通讯员 崔予森 摄

卵孢黄囊伞

蘑菇目球盖菇科黄囊伞属

【物种简介】子实体很小。菌盖宽5.0–6.0 mm,扁凸镜形至平展,中央具钝圆、具尖突起或不突起,水浸状,褐色,至边缘渐浅,半透明条纹从菌盖边缘延伸至中央1/3处,水浸状消失后,菌盖呈淡黄褐色,表面光滑,幼时被稀疏白色纤毛鳞片,易消失;菌肉薄,近菌柄处厚约1.0mm。菌褶0.5–1.0mm,延生,稀疏,不等长,淡褐色,边缘稍白。菌柄长10–20mm,粗1.0–2.0mm,中生,柱状,等粗,棕色。该种是我国在黄囊伞属下首次发现并发表的全球新物种,模式标本采自兴山县。

【分布地区】兴山县等。

三峡日报通讯员  颜俊清 摄

斑褶靴耳

蘑菇目靴耳科靴耳属

【物种简介】担子果小型,菌盖宽4-14mm,成熟后白色,扇形、花瓣形,有时开裂,表面具浓密白色短绒毛,边缘内卷,无条纹,非水浸状,与基质连接处具白色绒毛。菌柄圆柱形,成熟后,菌柄消失或成点,白色长绒毛渐稀疏。菌肉薄,白色或近透明。无明显气味或味道。该种是2024年宜昌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首次发现并发表的全球新物种,模式标本采自五峰。

【分布地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等。

三峡日报通讯员 盖宇鹏  摄

白冠长尾雉

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

【保护与濒危等级】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濒危(EN)等级,中国特有鸟种。

【物种简介】大型地栖性雉科鸟类,以金色、白色相间的独特羽毛和极长的黑白条纹尾羽著称。雄鸟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金色胸毛,镶嵌着黑色边缘,雌鸟则呈现较为朴素的外观,腹部呈桃色,眼部后方有一条深色逗号状条纹。在中国中部和东部的山林中生活,偏好常绿和落叶林地带。

【分布地区】远安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夷陵区、兴山县等。

白眶鸦雀

雀形目鸦雀科金色鸦雀属

【保护与濒危等级】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近危(NT)等级,中国中部特有物种。

【物种简介】全身羽毛以棕色为主,无明显斑纹,嘴部颜色较浅,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周围环绕着一圈醒目的白色眼圈。白眶鸦雀性情活跃,常以小群体的形式活动,栖息于中高海拔山区森林中的竹林层,偶尔也会出现在山谷间的芦苇和草地。

【分布地区】秭归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夷陵区、兴山县等。

金裳凤蝶

鳞翅目凤蝶科裳凤蝶属

【保护与濒危等级】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无脊椎动物卷(2005)》近危(NT)等级。

【物种简介】成虫翅展可达15-18cm,前翅黑色,后翅金黄色并带有黑色脉纹,阳光下闪耀金属光泽。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近年来由于栖息地破坏及过度捕捉,其种群数量下降。

【分布地区】夷陵区等。

阳彩臂金龟

鞘翅目臂金龟科彩臂金龟属

【保护与濒危等级】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无脊椎动物卷(2005)》易危(VU)等级。

【物种简介】中国特有的珍稀昆虫。雄性前足极长,鞘翅呈金属绿或蓝绿色,胸足橙红色,色彩艳丽。幼虫以腐木为食,成虫吸食树汁。1982年,我国曾宣布阳彩臂金龟已灭绝,但近年来,贵州、重庆、浙江、湖北等地屡有发现。

【分布地区】夷陵区等。

(来源:三峡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