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织密服务网络 照亮康复之路

贾   威

近年来,湖北省宜都市围绕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回归和融入社会的目标,深入实施“精康融合行动”,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联动,推进康复服务站点建设,织密服务网络,持续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更加方便可及、系统连续的社区康复服务,用心用情照亮精神障碍患者康复之路。

完善机制,夯实工作基础。宜都市印发开展“精康融合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民政牵头,卫健、残联、财政等部门配合,乡镇(街道)、村(社区)属地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各方协同的工作格局。科学布局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点,推行“中心+站点”模式,推进1个市级康复服务指导中心、5个乡镇(街道)区域性康复服务站和N个村(社区)康复服务室的三级服务阵地建设,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更加方便可及的社区康复服务。强化资金保障,落实以奖代补政策,推进“精康融合行动”实施。

分类施策,提升服务质效。宜都市按照“一人一档、一案一策”原则,为精神障碍患者建立档案,并实行网格化管理。成立由网格员、志愿者等组成的帮扶小组,开展常态化入户探访。根据患者家庭状况、评估情况等,有针对性地提供生活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职业能力训练、居家康复指导等服务,推动政策集成落地、精准落实。分类制定服务清单,对症状较轻的康复服务对象,采取“居家康复+上门服务”方式,定期入户开展服务;对有集中康复需求的,采取“集中日间康复+集中托养康复”方式,提供专业的日间照料服务。细化服务台账,民政、卫健、残联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为符合条件的康复服务对象提供便捷高效的转介服务。

多维赋能,确保常态长效。宜都市健全社会支持网络,加快培育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多元市场主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链接爱心企业开展主题活动、帮助康复服务对象实现辅助性就业。利用“家+驿站”,为精神障碍患者搭建关爱服务和互动交流平台。开设“爱心超市”,根据患者参加志愿服务频次和时间给予相应积分,患者可用积分兑换物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用足用好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定期举办专业技能培训。培育心理健康志愿服务团队,深入村(社区)开展义诊、知识宣传等公益活动。

(来源:中国社会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