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7000年的宜昌“太阳人”石刻
“太阳人”石刻
被江水淹没后的东门头遗址
淹没前的东门头遗址城门及路面
大江奔流,滋润古今。
在秭归县城西部、香溪宽谷东侧,如今只剩下江水一遍遍拍打着空荡的岸线。这里,曾是三峡地区古代文化遗存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东门头遗址的所在地。
这片沉于水下的土地中,曾出土过一块石头。如今,它珍藏在湖北省博物馆,成为“湖北历史文化陈列展”的入户门面。
这是一块什么样的石头,为何能扛起展现荆楚文脉的“开篇重任”?
“太阳人”意外重见天日
9月6日晚,在第十六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式上,创意舞蹈《太阳人》震撼上演。节目尾声,太阳人石刻在舞台中央庄严呈现,手持火把的巫师昂首问天,引领一场古老的祭祀。太阳的永恒照耀,让依山傍水、逐江而居的三峡儿女生生不息。
舞蹈串联起三峡地区从“巫山猿人”“长阳人”到“太阳人”的文化脉络,这是三峡古人从生存技术到精神信仰的跨越。节目编导刁玉荃表示,团队通过对三峡地区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以艺术形式致敬历史,追寻长江文化的根脉,“让年轻一代更直观地理解并主动传承这份遗产。”
时间回到1998年,三峡工程抢救性考古发掘时期。彼时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地质地貌受到显著冲击。当年10月,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孟华平教授作为领队,率队抵达东门头遗址。
现任湖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常务副院长、江汉文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的孟华平对当时那一幕仍记忆犹新。当年11月4日中午,他正在一处长条形石块上休息时,同伴徐梦林惊呼:“华平,石头上好像有字!”在二人合力将这一灰色石块翻转的瞬间,一幅造型古朴的“太阳人”图像豁然出现。
“初见石刻的那一刻,我们整个团队都非常惊讶。它太特殊了,这类‘太阳与人’结合的图案,在以往任何考古发现中都从未出现过。”孟华平回忆道,尽管此前在三峡地区的大溪文化等遗址中,也曾出土过与太阳或人像有关的遗物,但这块石刻的图像风格“显得原始朴拙,更具独特性”。
考古团队通过多维度证据综合研判,最终认定“太阳人”石刻为城背溪文化时期遗存。一方面,石刻周边出土的遗物,其特征与距今8500至7000年的城背溪文化器物风格高度契合;另一方面,对石刻石块附着物的科学分析,也为这一断代提供了关键支撑。
功能与意义引发讨论
“太阳人”石刻发现的消息很快传到湖北省文物局,得到充分肯定。于是,发掘城背溪文化时期的遗存成为新的工作内容。
石刻出土后,功能与意义引发学界广泛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曾经对“太阳人”石刻的功用进行系统性分析。他在论文《湖北秭归东门头石碑及相关问题研究》中认为,“太阳人”石刻实为迄今最古老的测影仪具——碑表。同时,也是汉字“暤”“皋”的取象来源。
冯时还指出,“太阳人”石刻的出土,为重建中华文明8000年的信史提供了坚实的实物证据。
此外,该石刻也反映了一种以“太阳崇拜”为核心、蕴含天人关系的宇宙观正在逐渐形成。
孟华平介绍,在太阳人石刻发现前,学界对宜昌地区史前文明的认知多集中于物质文化层面,对当时人类的精神世界、思想意识缺乏直接实物证据。这块石刻的出现,清晰展现了城背溪文化时期人类的精神追求,证明早在7000多年前,该地区就已形成明确的太阳崇拜观念。
同时,太阳人石刻也为城背溪文化的断代研究提供了新的标志物。此前该文化的界定多依赖陶器、石器等生活生产工具,而这一石刻将研究范畴从物质扩展至精神层面,为厘清城背溪文化与后续大溪文化之间的精神传承关系提供关键线索,使宜昌史前文明的年代序列更为完整与丰富。
相关研究发现,“太阳人”石刻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太阳崇拜图像。
见证长江文明的坚守与突破
8000年前,一粒古老的稻种撒落在宜都市红花套镇吴家岗村长江边一片不起眼的土地里。几千年后,这里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城背溪文化遗址。城背溪文化是人类农耕文明的重要坐标。
研究显示,史前三峡农业已较成熟。先民深信祭祀日神可保丰收,因此在恶劣天气时举行仪式,祈祷日神庇佑,盼五谷丰登。“太阳人”石刻所体现的太阳崇拜,与早期农业文明密切相关。
考古资料显示,城背溪文化时期的东门头文化层多数已遭破坏。孟华平介绍,目前仅发现一件太阳人石刻类文物,尚未在同期遗址中发现类似雕刻图像。未来仍需在城背溪文化遗址密集区域开展针对性发掘,以验证该石刻是“孤例”,还是当时普遍的文化现象。
走近“太阳人”石刻,我们仿佛窥见先民对宇宙的初始想象。两个“圆盘”环绕大地,白天的“圆盘”(太阳)带来温暖,夜晚的“圆盘”(月亮)驱散永夜。正是这份对天地的好奇,推动先民逐步认知日月运行,洞悉时间与季节的规律,进而孕育出天干地支、农历二十四节气等伟大发明,为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太阳人石刻已成为重要的文化展示载体。它曾亮相日本世界文明展及上海世博会,其宏大的体量与原始的艺术风格,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窗口。
2024年12月31日,湖北省博物馆“极目楚天——湖北历史文化陈列”开展。“太阳人”石刻“走”出库房,首次以常设展览的形式与观众见面。它“伫立”在展览的开篇“史前时期的湖北”,写意造型呆萌又意味深长。
长江文明如何接续永存?答案便藏在这跨越8000余年的探索中。从石头上的太阳人,到笔尖下的《东君》,再到苍穹中的航天工程,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地坚守与突破。这些,都让中华文明的根脉得以永存。
三峡商报记者 周琤欣
本版图片由秭归县博物馆 提供
请输入验证码